6月27日,英矽智能的一則消息引發創新藥領域關注:公司自主研發的抗纖維化小分子候選藥物INS018_055(下簡稱“英矽055”)獲FDA批準開展2期臨床試驗,并完成首批患者給藥。
這可以說是目前AI制藥領域研發進度最快的產品之一。
【資料圖】
據了解,“英矽055”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完成靶點發現和分子設計,并已成功完成1期臨床試驗,取得了不錯的安全性和藥代動力學數據。英矽通過這個項目向行業表明:AI篩選出來的分子不僅能夠成藥,而且有希望在臨床中獲得驗證。
在創新藥領域,AI制藥宛如一顆忽明忽暗的新星,醫藥行業對AI的態度也一直比較曖昧。直到2023年年初,ChatGPT席卷全球,AI技術顛覆力量吸引到全行業的目光。3月21日,英偉達公司CEO黃仁勛在AI開發者大會上表示:“AI技術已經迎來‘iPhone時刻’,將會在各行各業發揮重要作用。
在生物醫藥領域,黃仁勛認為:“目前生物醫藥行業正在轉向利用生成式AI來發現疾病靶點,設計新型分子或蛋白質類藥物,以及預測藥物對機體的作用。”他著重列舉了幾家AI制藥公司,其中就有英矽智能。
圖源:英偉達2023年GTC開發者大會 黃仁勛分享內容
從產業角度來看,AI制藥的作用不僅僅是開發一兩個藥物,還有可能改變現有的早期藥物研發行業格局,以至于徹底改變醫藥產業的創新模式。
“從0到無窮”,節省62.5%的時間
據公開資料,“英矽055”從最初立項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的提名,包括早期靶點確認、臨床前苗頭化合物篩選、先導化合物進一步優化等過程,僅用了不到18個月的時間,這正是英矽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賦能的結果。
此后2年時間內, “英矽055”先后完成了First-in-human微劑量組臨床試驗,新西蘭和中國展開的1期臨床試驗,進一步抵達2期臨床。如果研發、上市的路線走通,AI制藥將徹底打通一條“從0到無窮”的路。
那么,“18個月從立項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這個成就,對創新藥行業意味著什么?
以行業熟知的PD-1產品為例:
1992年,日本科學家Honjo從小鼠中分離出PD-1基因;
2002年,Honjo和另一位科學家闡述了PD-1/PD-L1對人體T細胞的調控作用,為抗腫瘤提供的理論基礎;
2006年,Medarex的PD-1抗體Nivolumab獲得美國FDA批準進入臨床1期試驗,首批計劃入組39名癌癥復發的病人,而后這家公司被百時美施貴寶收購;
2014年,Nivolumab(O藥)獲批上市,這是第一款獲批上市的PD-1單抗。
從靶點發現到機理研究,PD-1產品花費了10年;從機理研究到臨床試驗,花費了4年;從開啟臨床到推進上市,花費了8年時間。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歲月里,這是開發一款全新靶點藥物必須花費的時間。
雖然大分子和小分子有所差異,但新藥產品研發周期基本無差,想要出成果都很困難,這也是創新藥“雙十定律”得到行業普遍認可的原因。
必須指出的是,O藥這樣的研發進度,還得益于一個必要的基礎:PD-1是一個較早被認可的廣譜抗癌靶點,且其研究進度是受全球各地研發者接力下的努力成果。即使忽略掉這樣的先天優勢,只算機理研究到臨床試驗的時間,“英矽055”仍比O藥節省了近62.5%的時間。
節省的大部分時間在臨床前階段的研發:AI等眾多輔助手段運用于新藥研發,可以在新藥的化學結構、作用機制、藥理毒理等方面給科學家提供參考。這些正是體現創新性的最重要環節,藥企們愿意花費重金聘請的研發大佬,工作也多集中于這一環節。
如今,創新藥的研發思路和方法雖然成熟不少,但“低垂的果實”也被摘得所剩無幾,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創新藥研發難度持續加大。國內創新藥企業研發管線扎堆、出海受阻,重倉創新藥的基金買方一片“哀嚎”,如此種種,都在反映創新藥研發的艱難現狀。
“英矽055”的18個月,意味著其藥物研發效率大幅提升,給擁擠的創新藥市場開辟了更多新的想象空間。
推進2期臨床,AI“概念”落地
自2014年發展而來的AI制藥,經歷了近10年數據、模型的迭代與積累,相較于傳統制藥來說,AI參與的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可以節約40%-60%的時間成本。但這些成果一直難以被外界了解。
AI制藥企業需要自證。不少AI制藥企業采取和藥企合作的方式,在制藥系統性工程中承擔一部分工作,AI對研發的加速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推動了多少?作為“乙方”,AI制藥公司沒有過多話語權。
想要更好地驗證、展現自身的AI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AI技術,自行推動管線研發進展。這就需要企業對制藥工程更準確地理解,也要有后期臨床大額資金投入的準備。
2021下半年,國內創新藥行業步入低迷。要知道,大批資本是在2020年左右才開始重點投向AI的,自然迫切希望看到AI制藥的實際推動成果,不滿足于只是一個縮短時間的“概念性”的存在。
“英矽055”,便是英矽智能自行推動管線、進而向外界證明AI能力的管線,它針對的是一種罕見疾病——特發性肺纖維化。由于發病人數少,科學家對致病機理研究并不透徹,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徐作軍曾指出:“2000年以來,目前針對這個病獲批上市的藥只有兩款,副作用還都比較明顯,而且只能減緩肺部纖維化過程,不能完全滿足臨床需求。”
AI正好能在這樣的極端條件下發揮最大功效。今年1月初的數據顯示,“英矽055”在1期臨床在78例健康受試者身上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等特征。另外,“英矽055”在今年3月獲得FDA的孤兒藥認定。
據了解,基于1期臨床試驗在真實人體的應用成果,英矽智能在今年2月底召開了“英矽055”的中國2期研究者大會,并于4月啟動患者入組;6月初,FDA也批準“英矽055”在美國遞交的臨床2期申請,至此“英矽055”的全球多中心2期臨床試驗正式開啟。
根據新聞稿,英矽智能計劃在中美兩地的近40個研究中心招募60例患者。該實驗包括4個平行隊列,主要測試患者用藥后的安全性、耐受性、藥代動力學和有效性。
據統計,在傳統制藥行業,進入到1期臨床的候選藥物能夠順利推進到2期的不到10%。全球來看,新藥研發中用到AI工具開發、推進到2期臨床的品種不在少數。但完全利用AI技術發現靶點并確定候選藥物推進到臨床2期的,不超過3條。
英矽智能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Alex Zhavoronkov指出,利用AI識別新穎靶點,再針對新靶利用AI生成新穎化合物結構的,目前“英矽055”是唯一一個。
也可以說,這是全球第一款潛在first-in-class 的AI藥物。
AI制藥“快進期”,顛覆、重塑將是主題
2023年被稱為AI元年,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AI應用和AI技術解決方案上。
6月13日,賽諾菲發布消息稱,公司將會加速數字化轉型,加快面向患者的突破性成就。并且,這一次對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的投入,賽諾菲少見地提出了“all in”的口號。
圖源:賽諾菲全球官網
醫藥行業對AI技術的側重,本質上是傳統制藥在創新上的乏力,也是眾多新技術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然結果。一個由AI技術全程發現、設計的新藥,對破局當下的創新藥研發而言意義非凡。
眼下,“英矽055”在中美兩地同步進入2期臨床,首次真正將AI藥物應用于患者群體中。盡管后續的臨床試驗已經超出當下AI制藥的主戰場,在上市之前“英矽055”還有漫長的驗證待完成,這其中必然也存有各種風險和變數,但它如今每一步驗證的成果,正在成為AI技術在藥物發現中優勢的有力證明。
而歷史告訴我們,行業里一個新的突破產生,后續的突破將會越來越快。AI技術進步帶來的連鎖反應才剛剛開始。
這種前端研發的變化,將進一步影響整個創新藥產業的格局,也將加速行業的出清力度,顛覆、重塑將會成為行業玩家要面臨的高頻主題。當下,變動就已在醞釀之中。
健識局獲悉,英矽智能設有雙總部,一個位于美國紐約,另一個在中國香港。中國加入ICH已經5年多,中美兩地2期臨床已經基本暢通。臨床試驗一旦成功,中國或許能更早享受到AI前沿技術成果。
撰稿|煙酰胺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山谷
#英矽智能##AI制藥##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