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又到了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的時候。不過對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的農戶來說,今年大家準備的“年貨”有些不一般。
“前幾天有人來買羊子,我還要去山上找幾個下來;辣椒不慌,我先把前胡種下來,因為從去年情況看種藥材的收入比種辣椒的收入要好點……”12日,今年42歲的馬茲梅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現在全鄉都在發展產業,我也抓緊時間多做點田。”
馬茲梅生活的中益鄉位于大風堡原始森林深處,海拔800—1900米,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是重慶市級深度貧困鄉。當地一位熟悉情況的村干部介紹說,以前中益鄉的土地主要以種苞谷、大米、洋芋為主,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比例達到9:1。
為提高收入,鄉里也試過很多品種,但都沒有成功,再加上大部分貧困戶文化水平不高,山區交通不夠發達等客觀原因,導致“怕”、“懶”等情緒蔓延,“種什么”,“種不出、賣不脫”,以及“不愿種、不敢種”這三個方面的難題長期存在,不僅制約地方經濟產業發展,還讓當地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造成一些社會問題。
“要想治‘窮根’,首先積極性的問題必須解決。”中益鄉副鄉長郎滔說,“為調動貧困戶積極性,中益鄉一邊嘗試對接受幫扶的貧困戶勞動積極性進行評比,讓地方輿論激勵貧困戶去學技術、愛勞動,一邊尋找典型,讓大家看到身邊活生生的脫貧案例。”
積極性問題解決后,還需要科學的產業設計。據了解,本次脫貧攻堅行動中,中益鄉結合以前小范圍發展的一些經驗教訓,對接有實力、懂農業的龍頭企業28個,并經合作的龍頭企業確認,科學選擇了以前胡、瓜蔞為主的中藥材和脆紅李為主的果蔬作為主導產業,形成全鄉土地空間和產業布局一張圖。
這個過程中,僅有小學文化,家里還有兩個小孩和一個老人需要供養,又因丈夫患病喪失大部分勞動力而陷入困境的馬茲梅,憑著山里人“不認命”的韌勁,用汗水一點一點地重新澆灌出了人生的春天。“那時候根本沒法像村里其他人一樣出去打工,周圍不少人都說我命苦,”馬茲梅說,“但我覺得靠自己的雙手,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雖然2014年6月馬茲梅家按程序被識別為貧困戶,但她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奮創業,認真參加技能技術培訓,充分運用國家扶貧產業啟動資金,把前胡、辣椒、山羊和生豬等產業搞得有聲有色,2015年實現家庭人均純收入5200元,2016年實現家庭人均純收入6300元,一舉成功脫貧。”郎滔告訴中新網記者,前段時間本來是當地“烤火打牌”的農閑季節,但是現在就變成翻耕土地的農忙季節,因為一個又一個項目的落地,讓老百姓看到了改變現狀的希望,再加上身邊就有成功脫貧的珠玉在前,中益鄉“脫貧摘帽”攻堅戰早已打響。
如今,在2018年春節的門口,中益鄉不少在前些年撂荒的田地結束了備耕,3200畝紅脆李產業基地,栽有黃連、前胡、瓜蔞、木茱萸等藥材的藥材基地不少地方已經鉆出嫩芽;位于國家AAAA級景區大風堡的中益鄉巴渝民居建設項目也在加緊推進。
此外,中益鄉113個規劃建設的基礎設施已招投標73個、開工67個,完成投資6000余萬元;開展易地扶貧搬遷385戶1325人,改造路面32公里,新建人行便道14公里,新建4G基站32個。
這一切,對于包括馬茲梅在內的中益鄉農戶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年貨”,為籌備這些的“年貨”,他們愿意出錢出力;而有了這些“年貨”,中益鄉的脫貧路,也會走得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