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農歷臘月二十九,在重慶工作的李淑琴帶著爸媽踏上回成都過年的動車。與在火車站帶著大包小包的旅客不同,李淑琴一家人幾乎沒有“行李”:爸爸李勇年手里拎了一只茶杯,媽媽王亞娟和李淑琴一人背了一只女士皮包。
資料圖:空中俯瞰檢修完畢的動車組。
“爸爸,聽我的對吧?火車站這么多人,隨身帶的東西多了不方便。”等待安檢的隊伍排了近20米,只有李淑琴一家顯得各位輕松。
“今年回家是最簡單的一年。不拿箱子不拎年貨,說走就走。”李淑琴有些得意的告訴中新網記者,這趟為期7天的春節探親旅,從最開始計劃到最后出行,只用一部手機就“全部搞定”。
“一家人的車票很早就在APP上買好了,給長輩的年貨已經通過電商平臺買了。到了成都后,我預定了網約車來接我們。”李淑琴說,由于春節出行時間長,帶上一家人的衣服又得拎箱子,“所以我直接把裝衣服的箱子快遞回了奶奶家。”
27歲的李淑琴代表了當下一部分中國年輕人的春節回家理念:能用手機解決的就不用現金,能“online(線上)”解決的絕不“offline(線下)”。移動支付、各電商平臺、快遞成為他們的“利器”。
“今年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爸媽覺得‘空手’回家不好。”身為“90后”的李淑琴不太能理解,父母為什么要拎著“大包小包”回家過節。
“之前女兒說今年回家不帶東西的時候,我以為她在開玩笑。”57歲的李勇年從來沒有過年“空手”回家的經歷:“以前春節回家都是背著行李,手上拎著土特產和禮物一路擠回家。所有人都一樣,好像不經歷這些就不算一個完整的春節。”
“我怕路上大家餓,想買點水和餅干帶上車也被她阻止了,說已經在車上預定了飲料和盒飯。”王亞娟看了看女兒,有點不太相信。
聽完父母的“小怨言”,李淑琴掏出手機,點開一家電商APP,在一條購買了牛奶、鮮果、保健品的訂單里翻出快遞記錄,上面顯示著“預計下午3點送達”,“你們看,東西比我們還早到家,沒必要自己拎回去嘛。”
“現在進站驗票都是‘刷臉’了,你們也要‘與時俱進’一下。春節回家就是圖個高興,沒必要折騰自己。媽媽你看,這個是我在路上給你們買八寶粥、可樂和餅干的訂單。”李淑琴一邊說一邊把手機遞給母親。
“雖然不太習慣,但從安全和方便的角度,女兒的安排確實是合理的。”李勇年看著候車廳里拖著行李的乘客感嘆道,“現在的春運確實和以前感覺不一樣了。十年前誰都想不到,以后春節回家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做完所有的事。”
“以后春節,我們都這樣‘打甩手’(四川方言,意為‘空手’)回家。”李勇年笑著對妻子和女兒說。
隨著廣播開始提示檢票,李淑琴一家,就這樣“空著手”開始了他們的春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