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聯接點的中國中西部直轄市重慶,已打通多條對外通道,在機制創新和設施建設方面“軟硬兼施”,探索多式聯運。
2017年8月,中新(重慶)互聯互通多式聯運示范項目“1+1”運營平臺揭牌。這是目前中國與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框架下最重要的項目,旨在通過中新合作,破解中國西部地區多式聯運基礎設施銜接不足、集疏運不暢、缺乏多式聯運專用站場和載運機具、多式聯運信息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
身處西部內陸的重慶對破解多式聯運問題確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重慶有汽車和電子信息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有大量智能終端產品、汽車及其零部件進出,需在物流方面降本增效。換言之,有市場需求。
同時,重慶擁有長江上游最大內河港果園港、向西直達歐洲的中歐班列(重慶)、向南通往東盟國家的中新(指新加坡)互聯互通項目南向通道,以及3個航站樓的機場,內暢外聯的鐵路、公路網絡,有發展多式聯運的基礎條件。
負責重慶兩江新區工業開發區建設的兩江集團董事長李謹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中新(重慶)互聯互通多式聯運示范項目落戶重慶兩江新區魚復工業開發區。項目一期規劃面積500畝,預計總投資15到20億元人民幣,打造成為長江上游最大的多式聯運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貿易集散中心,預計2018年6月開工。
此外,輝聯埔程物流已簽約落戶兩江新區。該項目由新加坡輝聯集團和斐格瑞集團向埔程物流增資擴股而成,占地面積約326畝,將以果園港為中心,依托鐵、公、水多式聯運物流集散平臺、物流信息平臺,實現貨代公司、專線物流公司集聚,預計2018年開工。
硬件建設加速推進的同時,機制創新等軟體方面的探索也在進行。
果園港引入中歐班列(重慶)第二始發站功能,完成了中歐班列(重慶)與長江黃金水道最后一公里的對接。重慶港務物流集團副總經理黃繼告訴中新網記者,國內多式聯運在形式上的幾種運輸方式組合已實現,但核心問題在管理方面。實現單證統一、保險統一等各方面標準的統一,需要頂層設計。國家相關部門已將這項工作提上日程。
重慶港務物流集團目前是通過成立水鐵聯運的平臺公司來解決上述問題。一次簽約、一個合同、一張單據對應一個客戶。貨物在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單據處理等工作由平臺公司完成。客戶的體驗是“一單制”的,不用跑多個窗口,節省大量時間和成本。該集團2017年已為800多萬噸貨物做了這種服務。
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獲批也為多式聯運機制創新提供助力。
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兩江新區管理辦公室主任謝靜透露,多種運輸方式的轉換便捷性以及綜合口岸開放都是重慶自貿試驗區應當突破的重點。目前果園港B型保稅物流中心的申報工作已接近完成,有望在2018年上半年獲得批復。
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楊立杰表示,兩江新區將建設多式聯運監管中心,發揮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完善通道間互聯互通,以此推進多式聯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