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的一周,不少事情都讓人印象深刻。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當是連續5個交易日有7只新股上市首日即遭遇破發。相關投資者因為中了簽,所以虧了錢。
此前,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事情已經發生過。但是,像現在這樣,新股上市首日堪稱密集地破發,卻是第一遭。打新被不少人當作無風險獲利的重要方式。投資者“無腦式”打新大行其道:逢新必打,中一簽就感覺中了彩票一樣。每有新股發行,甚至有媒體也在渲染,哪只新股可以賺多少錢。其基本邏輯是,哪個定價高,絕對值大,哪個賺取的利潤似乎注定就越多。比如,上市首日遭遇破發的一只新股,發行價110元,就被認為是“大肉簽”。新股上市后,在發行價基礎上翻番式的上漲屢見不鮮,沒有賺不賺錢的問題,只有賺多賺少的問題,這是“無腦式”打新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但是,注冊制正在改變著市場格局。新股不是稀缺資源,那些質地優良而且發行定價合理的新股才是稀缺資源。當發行價過高,二級市場買入風險過大時,就會急著想賣,市場承接力度不夠,破發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當然會引發連鎖反應:后續發行上市的新股,發行人和保薦人應該會再仔細掂量一下自己的輕重。市場倒逼IPO新股理性定價,這正是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此而言,這樣的破發,其實是一種價格發現。
有評論稱,新股上市首日頻現破發,和市場低迷有關。這一說法很難讓人認同。現在的市場行情,說火爆肯定是夸大其詞,說低迷同樣是夸大其詞了。注冊制下新股上市首日頻現破發,歸根結底還是市場化的結果。如果說,在成熟資本市場上新股破發算是常態,那么A股市場頻現新股破發——甚至上市首日就破發,在A股市場化進程日漸加速的背景下,也不算奇怪。有專家說,新股破發是市場化定價機制趨于完善后的正常現象,有助于促使IPO定價由博弈行為轉變為對新股真實價值的判斷。信哉斯言。
(財經評論員 王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