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消息,繼華林證券、南京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相繼過會之后,長城證券將于4月10日上會審核。隨著監管層對證行業的從嚴監管,通過資本市場補充資本金似乎已成為行業共識,這也是助推不少券商積極爭取排隊上市的原因。
長城證券前身為長城有限成立于 1996 年 5 月 2 日,目前是證監會分類評級BBB級證券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經紀、自營、投行等常見業務。2014 年 11 月 15 日,長城有限變更為股份公司。公司控股股東為華能資本,直接持有本公司 51.53%的股份。
長城證券IPO起底:業績連續下滑
2015年底長城證券就進入了上市輔導期,而在2016年9月長城證券完成了預披露。但歷經從初次預披露至今,時間已過去2年多,方才得以上會,其間長城證券還因一次更換保薦人而一度處于中止審查狀態。
和許多中小券商相似,長城證券2017年業績似乎“很不理想”。長城證券2017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29.51億元和8.96億元,兩項指標分別同比下降達-15.30%和-8.58%。而公司2015年、2016年及2017年長城證券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人民幣50.12億元、34.84億元及29.5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8.31億元、9.32億元以及8.63億元,可以看出呈現連續下滑態勢。
根據已經披露2017年年報的21家A股上市券商可以看出,去年大型券商經營業績水平明顯好于中小券商。21家上市券商中,有9家大中型券商去年實現了凈利潤正增長。
招股書顯示,2017年長城證券扣非后每股收益約為0.31元,而按照當下23倍市盈率計算其發行價或不超過7.13元/股,這意味著5億股發行量將形成約35億元的發行規模。
曾遭多次處罰
根據招股說明書及公開信息顯示,長城證券頻頻受到監管處罰。
2015年4月長城證券因兩融業務操作違規開戶業務被暫停三個月,在2016年2月,又因為新三板業務操作違規而遭到全國股轉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責令改正的自律監管措施。近幾年陸陸續續還曾因為代銷、自營產品違規,股轉業務未能發現掛牌公司年報重大遺漏等問題受到過行政處罰。
而除了業務違規頻繁收到罰單外,其內部人員亦曾受監管處罰。2017年1月,長城證券前獨董宋常因涉嫌內幕交易、短線交易禁入證券市場10年,并被處以合計110萬元的罰款。2017年4月,長城證券職員趙成因違法買賣股票行為,被沒收違法所得198,251.51元,并處以3萬元罰款,罰沒款共計22.83萬元。2017年8月,長城證券原總裁助理兼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欽來因違法炒股受到處罰。
受到處罰影響,長城證券的評級曾由2015年的BBB升至2016年的A級,但又于2017年回歸BBB級。
不出意外,過會是沒問題的
4月9日,一位接近長城證券人士向相關媒體稱,“券商都是長效化的被監管機構,監管層對證券經營機構的了解和溝通是比較多的,如果真有問題,很有可能在材料受理等環節就被攔下了。”
同時,一位接近長城證券人士看來,雖然業績出現下滑,但其順利過會仍是大概率事件。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券商轉型的重要方向是從傳統的經紀業務向資本中介服務商轉型,而資本業務所需要的資本金必然需要通過上市募資所取得。
僅以即將上會的長城證券為例,其在募資用途上,的確足以管窺這種行業趨勢。據招股書披露,長城證券的募集資金重點使用方向主要包括“加大資本中介業務的資金配置規模”和“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擴大資本型業務的投資規模”。
同時,以融資融券為代表的資本中介業務的確也是近年來長城證券收入的重要組成。報告期內,長城證券融資融券業務利息收入分別為 9.00億元、6.06億元和6.23億元,雖然規模逐年遞減,但對在收入中的占比卻分別為 17.97%、17.38%和 21.11%,呈逐年遞增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