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一則暫停證券公司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期權的消息傳遍朋友圈,引發了各種刷屏。據基金君從券商和私募那邊得到的消息,該情況基本屬實。
相關通知顯示,自4月11日起暫停證券公司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衍生品業務,證券公司不得新增業務規模,存量業務到期自動終止,不得續期。
如火如荼的場外期權被按了暫停鍵,消息瞬間傳遍市場。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是誰家的哪些業務不能做了?對私募和券商有哪些影響?未來場外期權前景如何?基金君來給大家捋一捋。
券商、私募接到通知
這次關于場外期權的通知的來源是證券業協會創新部。根據券商方面的消息,證券業協會創新部在昨天下班前電話通知各家券商,自2018年4月11日起暫停證券公司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期權業務,證券公司不得新增業務規模,存量業務到期自動終止,不得續期。
隨后,多家券商通過各種途徑通知到私募客戶。
“私募客戶有的叫苦不迭,有的選擇沉默,打擊來的太突然。”某券商人士表示。
先來看下什么是場外期權,是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場所進行的非標準化的金融期權合約,是根據場外雙方的洽談,或者中間商的撮合,按照雙方需求自行制定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場外期權以機構參與為主,券商、期貨公司風險子公司、私募等是主要的參與者。
這次政策打擊的,主要是券商和私募兩個機構。期貨公司風險子公司的場外期權業務依然可以進行。
為啥要暫停券商證券公司與私募基金開展場外期權業務?在此前,監管層曾經核查私募拆分場外期權份額賣給個人投資者的行為,此次暫停券商與私募的場外期權業務多被市場人士認為和此前的核查有關。
按照規定,個人投資者是禁止參與場外期權業務的。依據就是2017年9月27日,中國期貨業協會發布《關于加強風險管理公司場外衍生品業務適當性管理的通知》,要求,風險管理公司不得與自然人客戶開展衍生品交易服務。
那么,個人投資者是如何借道私募基金參與場外期權的?場外期權里究竟存在哪些違規亂象?是否叫停了券商與私募的場外期權業務,就能徹底封鎖個人投資者進入場外期權市場?
場外期權里可能隱藏哪些違規行為?
場外期權本身作為保險存在,但是因為自帶杠桿屬性,再加上監管對配資、股票質押等政策收緊,場外期權便提供了一種渠道變相實現加杠桿等目的。
1、 變相加杠桿
如果單買個股期權或者指數期權,通過只支付權利金,就能實現“以小博大”。舉個例子,看好股票A會上漲,想拿100萬建倉,這時候可以只買股票A對應的期權,支付10%的期權費(期權費不等),10萬元就可以買一個上漲期權,如果上漲了10%,投資者選擇行權,收益10萬,也就是用了10萬元就實現了10萬元的盈利。一些不正規的平臺,杠桿比例甚至更高。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期權加杠桿的成本要高于配資,因為期權以期權費的形式體現成本之外,還有一定的風險性。
關鍵還在于,正是這種加杠桿吸引了不少個人投資者,而個人投資者又不允許參與場外期權,這才有了一些私募平臺提供通道的違規做法。
2、 個人投資者借道入場
個人投資者想入場怎么辦呢?不合規的私募平臺就出現了,因為私募產品有場外期權的資格,以私募基金產品形式或以公司主體形式進行場外期權開戶,通過黑平臺招攬個人投資者,以期權權利金差額進行牟利(投資者所支付權利金費用正常為券商報價三倍以上)。
比如個人投資者花10萬期權費買了價值100萬的股票,后面如果股票漲了,客戶要求行權,那私募就會賣掉期權和客戶結算。通過多重設計規避監管,突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規定。
這時候有兩類策略,一是如果私募/資管通道機構真的和券商簽訂協議,大券商本身就有期權的買賣池,在做期權的同時也會有現貨交易,做風險對沖,這種情況風險還是有限的,可能只存在期權費的損失。第二種就是所謂的黑平臺,可能存在信用風險,另外,不做對沖,只賣出期權,一旦市場出現了反向波動,對客戶是有很大損傷的。
3、 變相股票質押
利用期權做變相的股票質押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方式,A把股票賣給B,B給A一個場外期權,但場外期權有杠桿,相當于A把股票全價賣給B之后,再加一個杠桿,期權費相當于借貸的資金成本。但是風險就在于,當股票下跌的時候需要補充保障金,一旦不能補充就會出現流動性風險。據私募人士表示,現在雖然還沒有明確通知,但這種形式也是需要衍生品合約來實現風險轉嫁和支付利息,這種變相股票質押的業務也已經在收緊。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提出疑問,有些普通機構通過期貨風險子公司照樣可以開展業務,暫停券商與私募的場外期權業務是否能真正的遏制行業亂象?有業內人士稱,提高名義本金門檻或更有效。
場外期權發展情況:
五家券商占本月場外期權新增總量近九成
有券商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在券商幾條業務主線中,經紀業務因為市場行情而難以開展,產品代銷也并不好做,曾經火熱的通道業務因為受到監管政策的影響,規模一年回落2萬億。在這種情況下,以場外衍生品為代表的創新業務就火起來了。
“去年是最火的時候”,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因為散戶比較喜歡買期權,想以小博大加杠桿,并且對期權價格不是很敏感,所以券商做這個業務很賺錢。甚至有人喊出了“2016年參與網下打新,2017年參與場外期權”的口號。
那么,場外期權業務究竟有多火?最新情況是:本月場外衍生品新增交易規模延續了近一年的增長勢頭!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今日(4月11日)公布的場外證券業務開展情況報告(2018年第2期,總第29期),今年4月,證券公司開展權益類場外金融衍生品初始交易6220筆,場外衍生品名義本金規模新增1049.55億,環比增長36.48%。期權交易集中度上升4%、互換交易集中上升1%,場外期權與收益互換集中度分別為88.09%、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