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來到三亞,會發現已經找不到百度地圖上仍然存在的地標“小洲島度假酒店”了。記者近日在三亞鹿回頭景區的該酒店原址,僅見到了一大片幾寸高、青碧色的草地,海岸邊栽種著十幾棵椰樹。
在網絡上傳的視頻里,還能看到2017年9月底這座18層的產權式酒店被拆除時轟然而倒的影像。然而,它本不應存在,因為這里已經處于1990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
2017年12月23日,中央第四環保督察組向海南省反饋督察情況,點名批評了三亞市政府對這一違建項目的“庇護”。
報告指出,三亞市政府2012年至2015年多次干預相關部門正常執法活動,導致位于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海岸帶200米范圍內的小洲島度假酒店項目持續違法建設。2016年還授意相關部門為該違法項目補辦手續,直至督察組進駐期間才懾于壓力撤銷有關審批。
“鼓了錢袋、毀了生態”,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海南現代管理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教授王毅武引用督察組的這個論斷來評價土地財政對海南的影響。他告訴記者,盡管十幾年間一直在呼吁當地政府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但直到新任領導班子上任,這一提議才真正有了實現的可能。
事實上,記者實地采訪發現,這場環保風暴對海南房地產業的沖擊確實不小,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海南扭轉靠房地產論英雄的思路,但在具體項目的整改過程中,力度和進度仍有差別。
待拆、已拆和已復工
在接到環保督察組的反饋后,海南省立刻開始制定環保督察反饋整改方案,并于2月向國務院報送,目前還未得到正式批復。不過,針對圍填海項目的“雙暫停”,以及其他環境污染項目的整改已經在進行中。
4月10日和11日,記者在三亞走訪了依據督察正在整改的幾個項目。一個是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半山半島洲際度假酒店,未取得環評核準和用海手續就在珊瑚礁海灘上建了一座占地約800多平米的海上餐廳。此前媒體曾報道,其主體餐廳已經拆除完畢。記者現場看到,目前其碼頭和棧橋部分仍未拆遷完畢,用欄桿與酒店對外營業的區域隔開,并貼上“政府拆遷區禁止入內”。據海南省人民政府網站1月公布的環保督察信息,三亞市這一項目拆除工作的期限是今年5月底前。
相比起來,隔海相望的鳳凰島則幸運許多。盡管被環保督察組嚴厲批評“以國際客運港和郵輪港名義取得海域使用權,但實際主要用于房地產和酒店開發,由于填島造成水流變化,三亞灣西部岸線遭到侵蝕,為修復岸灘不得不斥巨資對三亞灣進行人工補沙”,三亞市于1月初停止了鳳凰島填海造地工程和島上后續開發建設項目。
然而,根據海南省人民政府網站公布的督察整改進度,在不到40天之后的2月12日,鳳凰島一期已建成酒店全面恢復營業,一期其它項目恢復審批、建設和經營,二期填島工程中涉及到基礎設施和維護工程等也都已經恢復建設。值得玩味的是,3日之后,2018年春節聯歡晚會三亞分會場,即是在一個多月前被環保督察組狠批的鳳凰島國際郵輪港舉辦。
4月11日,《華夏時報》記者致電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要求了解鳳凰島復工是否合規,被明確拒絕。同日,又向海南省環保廳發去采訪函,詢問鳳凰島項目整改進展。經過兩個多星期時間,對方于4月26日回復了一份相關資料,卻在27日表示資料中數據未經領導核實,不得使用。
“2005年之后,海里的珊瑚礁就開始變少了。”記者在鹿回頭景區附近遇到三亞本地人孟熙(化名)。他從小在海邊長大,常常潛水拍攝海洋生物和植物。在他看來,近年來附近海域里的珊瑚不僅數量少了,以前那些形狀和顏色“千奇百怪”的都不見了,普遍長成一個樣。從時間上來看,正是鳳凰島完成圍堤吹填竣工的兩年后。
環保督察報告指出,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932公頃陸域面積長期未納入實際管護,人類活動頻繁的鹿回頭片區大洲島海域和小東海海域活體珊瑚蓋度分別從2013年的42%和18%下降到2016年的20%和5%。
被卷入風暴的房企
在這一場席卷而來的環保風暴中,此前一些熱衷于在海南跑馬圈地的房企已經受到了影響。例如被拆除的小洲島度假酒店的控股方中弘股份(1.330,0.00,0.00%)。
2016年,該公司以4.3億余元收購了三亞小洲島酒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59%的股權,稱公司將獲得土地面積約17.5萬平方米的項目儲備,可以進一步擴大公司的房地產開發業務,而這一切現在已經只剩一片青草地。其另一項目如意島也受海南對所有填圍海項目實施的“雙暫停”政策影響停工。
由于在包括海南在內的地區房地產項目受到政策影響,中弘股份已經大幅虧損,處于資金鏈斷裂的狀態。日前發布的2017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其營業利潤為-2539020450.99元,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76%。3月16日,其控股股東中弘卓業持有的中弘股份全部股份已多次被各地法院司法輪后凍結,公司及下屬控股子公司累計逾期債務115557萬元。
拆掉,還是賠錢?
在4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中,強調了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和海洋生物資源保護線、圍填海控制線劃定工作,嚴格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并且制定預案,穩定市場預期,堅決防范炒房炒地投機行為。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4月22日也發布了全域限購政策,并提出建設用地供應向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亟須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發展、民生需求等傾斜,大幅減少直至停止供應外銷商品住宅項目用地。
然而,對于那些已經填了海的地方,如何去整改和處理也是公眾關切的問題。2018年1月,國家海洋局發布了史上最嚴的圍填海管控措施,對修復填海造陸的影響,提出堅持“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強化生態修復。
有知情人士表示,一些開發商每年都會為填海造成的環境破壞作出一定賠償,用以修復生態,數額大的一年要花1個億左右。然而,比起通過成本低廉的填海建起的地產項目所獲得的利潤,卻是九牛一毛。
對于鳳凰島項目,海南省提出要根據《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海南省總體規劃》《三亞市總體規劃(2015-2030)》以及周邊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要求,在堅持郵輪母港和旅游配套服務功能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鳳凰島項目區域有關規劃和具體項目手續。整改工作要尊重歷史,統籌考慮各方面因素,防止整改過程中簡單的“一關了之”“一停了之”“一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