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早期的產業新城模式,不僅讓固安從農業縣完成脫變,也成就了華夏幸福。初嘗甜頭,華夏幸福希望以固安產業新城為樣本,復制粘貼出無數個“固安神話”。
但由于獨特的模式,在產業新城產生收益之前,華夏幸福需要墊付大量建設資金。在過去的五年中,通過資本市場,華夏幸福融資近3000億元。
華夏幸福運營了哪些資本術?這種模式又能否持續?
5年融資近3000億
“華夏幸福創立于1998年,是中國領先的產業新城運營商。截至2017年底,擁有員工近28000名,公司總資產近3800億。”在官網顯赫位置,華夏幸福這樣給自己定位。
讓華夏幸福嘗到產業新城甜頭的年份,是2002年。
作為典型農業縣,2002年之前,固安全縣地區生產總值不足35億元,全縣年財政收入不足億元。2002年6月28日,固安工業園區奠基,引入了華夏幸福基業這一市場力量,拉開了固安快速發展的序幕。
至2017年,固安產業新區是新型顯示、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的三大產業集群,全縣財政收入98.5億元。
華夏幸福希望以固安產業新城為樣本,“復制”“粘貼”出無數個“固安神話”。
▲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產業小鎮主要分布圖
要沖鋒陷陣,必須糧草充足。糧草之于企業,是資金。“產業新城是個寶。我們60%的融資依靠產業園區。”華夏幸福總裁孟驚曾對外稱。
華夏幸福董秘林成紅介紹,“華夏幸福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大部分依托產業新城園區,很多融資不通過住宅開發貸體系。我們大部分都是用的園區融資、債券融資,公募、私募、上市公司信用債等等。”
具體來看,2015年2月14日,華夏幸福拋出70億元定增計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固安、大廠的項目開發。同一年,控股子公司九通投資發行28億元短期融資券。
2015年,也是公司債發行開閘放水的一年。這一年開始,華夏幸福頻繁發行公司債。公司4筆總計14個公司債,先后于2015年、2016年完成發行,所募集的30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借款以及調整債務結構。
市界(ID:newsseeker)梳理發現,2013年,華夏幸福籌資活動現金流入僅169.76億元, 此后五年中爆發式增長,2017年達到1015.62億元,5年時間籌資活動現金流入總計2757.82億元。
根據2017年年報,報告期末,華夏幸福融資額中,銀行貸款余額412.48億,債券期末余額489.55億,信托、資管等其他融資余額203.40億。
現金流風波
華夏幸福巨額融資背后,一邊是資金鏈吃緊傳聞四起,一邊是忙著“辟謠”。
市界(ID:newsseeker)發現,2016年,華夏幸福短期借款3億元。一年時間,這一數字翻了近23倍,2017年增至68.46億元。更加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公司新增借款392.76億元,相當于2016年末凈資產的103.27%。
華夏幸福融資款項一部分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借款。wind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三年時間,華夏幸福將陸續償債56.68億元、35.39億元、76.19億元。2021年更是迎來償債高峰,達148.96億元,是2020年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