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李彤)今年以來,懶財金服、夸客金融、玖富普惠等陸續傳來增資和融資的消息,攪動著互金行業的一池春水。有業內人士表示,監管靴子尚未落定,平臺增資和融資體現了股東和投資人的信心,為其競爭提升了砝碼。但最終考量平臺核心能力的仍是經營能力,互金平臺展業已不再是“百米沖刺”,要回歸產品跑贏“馬拉松”。
心態變了:從“大干快上”到穩扎穩打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對1146家網貸平臺的實繳資本數據分析,實繳資本在1000萬元至3000萬元的占比最高,達到37.52%;其次為5000萬元至1億元的區間,占比為29.32%;實繳資本1億元以上的平臺數量有130家,占比為11.34%。
在網貸之家研究院院長于百程看來,增加注冊資本是平臺提升實力的體現,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強投資者信任度、提高平臺抗風險能力。“今年以來,業界對增加注冊資本的行為特別關注,或與坊間傳聞監管對平臺資本金設定門檻有關。”他說。
而隨著監管日益趨嚴,能夠獲得投資者青睞的平臺,更多是發展平穩、風控體系受到業界認可。
“與早些年相比,大家的心態都不一樣了。”懶財金服創始人兼CEO 陶偉杰表示,早些年平臺更多是對資金的渴望,與時間賽跑擔心被同行拉開距離,更多是‘大干快上’;投資機構則專注把項目迅速做大,進行財務投資。但隨著行業的整頓和自律,參與各方越發清晰認識到,這并非是一場“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長跑。
當前,投融資雙方的“興趣點”也在悄然改變。陶偉杰說,互金平臺更關注投資方的背景,國企單位、知名民企、金融機構、上市公司是首選,選擇能為平臺展業帶來更多資源的戰略投資方。投資方則挑選有市場影響力的頭部平臺,加大對競爭門檻、科技賦能的競調,不再怕“趕不上車”而是怕“上錯車”。
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平臺扎堆增資的現象,也是行業整體焦慮的體現,希望通過增加資本、品牌升級、獲取牌照的方式得到監管層和市場的認可。
“平臺增資也要和自身發展階段、財富管理規模相匹配。” 陶偉杰直言,考驗平臺核心能力的最終還要回歸產品研發、風險控制及科技賦能水平。
回歸產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
作為對市場風向最敏銳的觀察者,風投機構的投資偏好也記錄著互金平臺的發展歷程。有業內人士稱,早前一些投資方進行估值時簡單粗暴,更多是看平臺注冊用戶和交易體量,而現在更關注風控實力、科技水平。
陶偉杰認為,行業對科技的重視越發顯現,從自動續投到智能投顧,商業模式創新的底層架構是技術支撐。僅談模式不談技術,沒有實際意義;僅談技術,不能為商業帶來價值,要腳踏實地將兩者結合。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雖然被反復提及,但距離人們預期的科技金融效果還有很大差距,當前的實踐只是初級階段。”以大數據為例,他說,目前網貸行業對數據的挖掘要結合運營商、社交網絡、行為軌跡、消費習慣、信用記錄等在內的甲方授權數據。數據貴在精準、及時,而不是片面追求體量大,要通過數據的收斂和清洗,匹配用戶的財富管理需求和資金流動性。
陶偉杰說,在風控模型上,要解決“誤殺”的行業難點,利用機器學習、快速迭代的構架,解決貸不貸、貸多少的問題;在系統支撐上,幫助客戶實現授信定價、申請評分、反欺詐等模型訓練、自動優化和部署,為金融機構信貸業務提供智能決策支持。
有業內人士直言,當前理財缺乏標準化產品,且分散在銀行、股市、信托等不同領域,需要通過科技手段進一步融合,服務投資者的要求。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提高了業務效率、降低了成本、釋放勞動力。但也出現了有些最終結果的不可解釋,例如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很難向某位客戶解釋為何其僅獲得較小貸款額度。
“如何平衡人工智能與人工智障,將有效數據的池子積累大,建立數據、模型、系統的自動化閉環,這些都考驗著行業發展的智慧。”陶偉杰認為,隨著監管從嚴、洗牌加劇、市場教育完善,行業發展正走向正軌。科技賦能金融需要社會各方的參與,深化人才培育、同業合作、跨界融合,增強行業發展的信心。
(責編:岳弘彬、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