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來,長三角是我國光伏制造業的“第一高原”。我省蘇南與毗鄰的浙北,一直是這座“高原”上的最高山脈,是全球行業的巔峰之地。這里集聚了眾多國內乃至世界級龍頭光伏發電裝備制造企業,從中游的硅片到下游的電池、組件以及逆變器、背板、EVA等重要配件制造;從協鑫、天合、阿特斯、尚德等老牌企業到愛康、榮德、騰暉、固德威等新晉名牌。然而,近幾年這一產業格局卻在悄然變化。位于長三角核心城市群的諸多龍頭企業不斷投資于長三角“外圈”的蘇中、蘇北、浙中、皖東,建立了大批新工廠、新車間。長三角以外的龍頭企業也被吸引而來,如:當前全球光伏領跑企業隆基綠能。以往大規模制造業薄弱的蘇北、皖東,短短兩三年間已集中了長三角大部分新增的光伏先進制造產能,隆起了新的“山脈”。鹽城與滁州便是長三角光伏制造業新“山脈”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新高地。
不久前的2021年度中國光伏行業大會再度透露了這一全新變化。12月15日的大會主會場,主辦城市滁州市集中簽約8個光伏產業鏈新項目,包括組件、電站、風光儲一體化基地等,總投資逾600億元。此前,隆基、晶科、東方日升等光伏名企已紛紛在此布局生產基地。鹽城光伏業的崛起還要早于滁州。天合、阿特斯、協鑫集成等龍頭企業五年前即已在此投資創建企業。長三角“外圈”兩座城市在光伏世界的異軍突起,折射出新增光伏產能加速從產業區域“高峰”溢出、向“低谷”轉移的新趨勢。
轉移的新動力:
依托資源優勢加速降本
鹽城、滁州等長三角“外圈”城市,與核心城市群相比,地理位置相似,交通條件的差距正迅速縮小,相對落后的經濟水平導致地方的產業扶持政策更為積極,力度更大。這些都是吸引新興產業的重要因素。但對于光伏制造企業而言,這些地區的資源優勢才是關鍵。
石英砂所含的硅是光伏產業鏈的最主要原材料。滁州擁有百億噸石英砂資源,開采、運輸均便利,成本較為低廉,首先吸引了硅料生產企業。圍繞這些上游原材料龍頭,大批產業鏈中下游企業隨之而來。據滁州市發展改革委人士介紹,目前,滁州的光伏產業集群已覆蓋了石英砂、光伏玻璃、電池、組件、逆變器、邊框、封裝膠膜、背板、電站等幾乎所有細分領域,構筑了完整產業鏈。所有項目建成后總產值可達千億元。截至12月初,該市已建、在建及已簽約、在談光伏重點項目51個,累計已投資344億元,計劃總投資1217億元。雖然稱之為“中國光伏之都”顯得夸大,但已堪稱安徽光伏第一城。
滁州隆基是隆基股份單體規模最大的組件制造基地,也是在滁州投資光伏企業的代表。去年營收132億元,今年1月-11月營收已經突破了145億元。為降低成本、實現綠色生產,其屋頂光伏發電站夏季頂峰日發電量可達18萬度,可覆蓋整個工廠用電量的25%~30%。
鹽城的最大優勢則是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地處黃海之濱,屬泥沙淤積海岸,每年會新增大面積灘涂。因此,鹽城的可開發土地資源遠比蘇南沿江地區豐富。鹽城的中青年勞動力數量較大,文化程度較高。光伏制造業——尤其是電池、組件制造需要足夠的生產車間,需要足夠的年輕員工,鹽城顯然得天獨厚。
2013年之后,蘇南知名光伏企業即開始進軍鹽城。僅天合光能的鹽城基地即包括鹽城天合國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天合光能科技(鹽城)有限公司、天合光能(鹽城大豐)有限公司三家企業,組件產能17吉瓦,電池產能19吉瓦。此外,天合宿遷基地的組件、電池產能分別為12吉瓦、10吉瓦。相比之下,其總部所在地常州的組件產能不過7.5吉瓦。總部位于蘇州的阿特斯陽光電力,其投建的大豐阿特斯占地300畝,總投資15億元,規劃新建16條生產線。今年上半年開票銷售逾20億元,同比增長超57%。
一方面,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來自長三角核心區的龍頭光伏企業進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從而降低產品價格、擴大了利潤空間,再度確立了競爭優勢,同時也拓展了應用市場,有力推動了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長三角“外圈”地區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以產業鏈的規模引進了大批光伏企業,刺激了地域經濟的快速成長,提升了就業率,地區“能級”明顯提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大潮。
轉移的新方向:
先進產品和智能化制造
光伏新增產能向長三角“外圈”的轉移,與以往傳統產業的區域轉移模式有一個最大的差異之處。即:新投產者大部分屬于更高水平——更先進產品,智能化制造,超越了位于長三角核心的原有生產基地。
滁州隆基量產的hi-5組件,采用目前自身最大尺寸的182型電池片,量產組件功率可達550瓦,光電轉換率可達21.5%。 210電池組件是當前全球最大尺寸的高效電池組件。據悉,天合在長三角各地的新基地均將投產210組件。天合鹽城公司將新增16吉瓦,大豐公司即將形成10吉瓦,義烏公司將新增8吉瓦。僅此三地總計就將新增24吉瓦210組件產能,形成巨大的先進產品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大豐阿特斯生產全球領先的MBB半片高效太陽能組件產品。協鑫集成總部位于蘇州,其合肥高效光伏組件項目設計產能60GW,主打產品包括210大尺寸組件,最高功率達670瓦,采用了無損切片、半片技術、MBB多主柵與高密度封裝等行業先進技術,在降低度電成本LCOE、高可靠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協鑫集成合肥基地的一期項目已于今年9月正式投產。其1號廠房打造了基于大數據“云智能”平臺的光伏組件規模化定制車間,將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融入生產過程,實現了“大數據平臺+算法+應用”的閉環生產。這一智慧技術的應用,打通了從工廠接單、定制化配方、自動排產、產線匹配、智能物流等各環節,已成為當前光伏工業智能化制造的最新實踐,全球領先。大豐阿特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37個,正在建設一座現代化智能工廠公司。
專家指出,先進產品與智能制造,無疑將有效提升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光伏發電成本的穩定持續下行。諸多龍頭企業向長三角“外圈”地區轉移的這一全新模式,顯然將引導我國光伏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引導我省及長三角區域繼續保持強大的競爭優勢,也帶動長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江蘇經濟報記者 王峻峰 實習生 翟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