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今日,虹軟科技召開了2022年上半年業績說明會。對于智能手機大盤出貨量對公司業績的影響,虹軟科技董事長、總經理鄧暉在會上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宏觀經濟背景復雜,手機用戶購機意愿減弱,手機整體出貨量萎縮,在這種行業大背景下,公司手機業務主要的目標是維持穩定。 在智能終端業務承壓的同時,虹軟科技的智能駕駛業務實現了翻倍增長。鄧暉指出,隨著各定點項目的推進,智能駕駛前裝業務自今年開始逐步貢獻計件收入。其中,東風嵐圖、長城、吉利領克、上汽乘用車、長安項目部分車型實現量產出貨。此外,搭載了公司車載視覺解決方案的理想L9、哪吒S也已對外發布。
智能終端業務重在維穩不會拓展安防業務
根據半年報,虹軟科技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2.62億元,同比下降12.78%;歸母凈利潤5573.01萬元,同比下降35.06%,扣非凈利潤1779.46萬元,同比下降74.26%。其中,移動智能終端視覺解決方案實現營業收入2.29億元,同比下降18.18%。
虹軟科技的智能終端業務一直是公司的主力營收,上半年占據總營業收入比例為87.39%,其下游主要客戶集中于智能手機市場。
鄧暉在業績會上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目前宏觀經濟背景復雜,手機用戶購機意愿減弱,手機整體出貨量萎縮,而公司受市場環境變化與公司原有客戶手機出貨量下滑等因素影響,2022年第二季度手機業務端收入較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在季度環比上保持了平穩的狀態。在這種行業大背景下,公司手機業務主要的目標是維持穩定。
目前,同樣專注于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商湯科技、云從科技等,均有涉足智慧城市及安防應用。而虹軟科技則一直聚焦于消費電子行業。
對此,鄧暉表示,公司有多項技術可以用于安防,比如最基本的人臉、人體、行為分析,人臉、手勢識別等,但安防是一個To G的業務,并非公司布局投入的方向。除智能移動終端業務外,公司重點投入還是在智能駕駛上,此外還有AR/VR技術研發及拓展方面。
“我們通過虹軟視覺開放平臺拓展虹軟AI技術可應用領域,但是這些場景比較零碎,公司保持密切關注的態度。”鄧暉說。
智能駕駛前裝業務開始貢獻收入
在上半年智能終端業績承壓的同時,虹軟科技的智能駕駛業務有一定突破。上半年智能駕駛及其他IoT智能設備視覺解決方案,實現營業收入2640.97萬元,同比增加103%。
其中,智能駕駛前裝業務貢獻收入約708萬元。目前其前裝量產定點項目涉及長城、長安、長安新能源、吉利、一汽奔騰、一汽解放、上汽乘用車、合眾、理想、東風嵐圖、本田、東風日產、奇瑞等車廠的多款量產車型。東風嵐圖、長城、吉利領克、上汽乘用車、長安項目部分車型實現量產出貨。此外,搭載了公司車載視覺解決方案的理想L9、哪吒S也已對外發布。
鄧暉表示,隨著各定點項目的推進,智能駕駛前裝業務自今年開始逐步貢獻計件收入。除了提供軟件算法產品、方案,公司還研發了前裝軟硬一體車載視覺解決方案Tahoe(面向艙內)和Westlake(面向艙外),目前Tahoe項目產品化工作已經完成,正處于推廣階段。
在談及智能駕駛的業務定位時,鄧暉指出,主要為車廠和Tier 1(一級供應商)提供適用于艙內、艙外并可集成、可模塊化的標準解決方案,幫助車廠根據車輛市場定位進行選配與搭載,從而打造出專屬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當客戶提出技術需求后,在最短時間內及時響應,提供低能耗、高效率、硬件平臺適應性廣的解決方案。”鄧暉說。
上半年對外投資超3000萬元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上半年,虹軟科技頻頻對外加碼投資,分別擬對銳思智芯、芯格微、上海虹宜、歐冶半導體、視海芯圖投資1000萬元、41.70萬美元、 600 萬元、500萬元、850萬元。
對此,鄧暉回應稱,“除與產業鏈中多家公司合作外,也參與產業投資,是為了結合公司核心技術,從硬件、傳感等多個方面,更多地了解、滲透行業,拓寬更多合作機會。”
值得一體的是,虹軟科技在半年報中表示,其追加投資的芯格微已研發形成三款產品,但未能從市場上獲得訂單。2022 年以來,芯格微主要研發人員已陸續離職。
此外,2022年5月,虹軟科技還決定出資5000萬元新設全資子公司虹元科技有限公司。在談及子公司的業務方向,鄧暉僅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為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技術推廣及計算機軟、硬件銷售等,未能透露更多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