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0年上市后股價一直跌跌不休的電熱毯龍頭彩虹集團逆市漲停,五月以來,其股價反彈已達34%。 消息面上,彩虹集團本月表示,自從取得歐盟認證,5月以來,公司已取得不少電熱毯出口訂單。數據顯示,2022年7月,歐洲自中國進口的電熱毯數量較前一個月翻倍,從52萬條飆升至129萬條。
(資料圖片)
其背后,是始于今春、因俄烏地緣沖突而不斷加劇的歐洲能源危機持續發酵,能源價格飆高,難以負擔的賬單迫使消費者尋找更為節能的手段。
都是“氣荒”惹的禍
在俄烏沖突爆發以前,歐洲國家一直是能源進口“大戶”,對俄羅斯進口的能源依賴度尤高。
這之中,又以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度最高。德、意、荷蘭等主要國家2021年時對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度均在30%以上。
數據來源:EUROSTAT、Staticis、天風證券研究所
歐洲的天然氣進口主要來自液化天然氣(LNG)和管道天然氣(PNG),俄烏沖突以來,俄羅斯逐漸減少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考慮到2021年,俄羅斯管道氣供應了歐洲30%的天然氣,這一缺口仍需新的來源填補。2022上半年,歐洲LNG進口同比增長27.0Bcm,其中21.5Bcm來自美國。
但歐洲的能源缺口并未被完全覆蓋。在剛剛過去的高溫干旱的夏天,歐洲各國面對電力供應吃緊,不得不推行各種節能政策。德、法等國關閉部分景觀照明;西班牙出臺法案限制公共場所的空調溫度;荷蘭甚至敦促居民減少洗澡時間,以減少天然氣的消耗。8月,天然氣TTF期貨價格指數曾一度突破歷史峰值,飚上300點。
歐洲冬季供暖“壓力山大”,催生“開源”、“節流”剛需
時間進入9月,雖然從數據來看,截至9月1日歐洲天然氣庫存率超過80%。但同期,俄羅斯與歐洲之間輸送管道氣的北溪1號因維修原因開始斷供。機構指出,2022-2023年的供暖季,歐洲面臨天然氣短缺風險,預計需求受壓制,庫存大幅降低。因美國2023年LNG產能增量不足以覆蓋俄氣缺口。
歐洲顯然即將迎來新一輪冬季取暖所面對的能源挑戰。所引發的連鎖效應不僅限于電熱毯這一件節能“單品”的走俏。2022年以來多數家電產品對歐洲出口額呈下降態勢,而空調、電熱水器、電暖器、電熱毯、電吹風等品類出口卻在增長。
除了節流,還需開源。歐洲對光伏、風電、儲能等可再生能源設備需求也被拉動。今年上半年,光伏組件出口歐洲的比例接近50%。今冬,機構還看好熱泵這種高能效采暖設備的產業前景。熱泵不生產熱能,而是能夠高效利用低品位熱能的加熱裝置,能與光伏設備等同時使用,提高能源設備使用效益。機構看好彈性較大的歐洲市場規模在三年內達到350億歐元。
工業領域:意料之外的連鎖反應,帶飛A股這一板塊
除了民用能源需求問題,天然氣短缺對歐洲工業的影響也在逐步顯現,企業尋求能源替代,或者減產停產,而有些連鎖反應蔓延甚至在“意料之外”。
9月第三周,歐洲大型化肥生產商CF工業公司(CF Industries Holdings Inc.)宣布,由于作為原料的天然氣成本過高,將暫停其位于英格蘭兩家工廠的運營,其化肥產品和副產品二氧化碳也將全部停產。
二氧化碳是能源化工的主要副產品,也是食品工業不可或缺的氣體。在屠宰動物過程中,可用二氧化碳使動物昏迷;在包裝袋內充填二氧化碳從而延長食品保質期;用二氧化碳制成的干冰為食品保鮮等。此外生產啤酒和碳酸飲料過程中也需要充入大量二氧化碳。
CF工業公司生產的二氧化碳占據英國42%的市場,上一次其在2021年因天然氣價格飆升而停止二氧化碳生產時,就曾引發英國市場食品供應鏈的混亂。當時,英國奧凱多(Ocado)等生鮮電商不得不停止向英國客戶供應冷凍產品。英國生豬和禽肉類產量一度大幅削減,軟飲料生產也受到限制。
大曼徹斯特地區的一家啤酒生產商表示,今年6月時二氧化碳價格為每噸250英鎊(約合人民幣1990元/噸),在9月第三周則達到了每噸2800英鎊(約合人民幣22288元/噸),增幅超十倍。
該消息本周發酵后,A股東財啤酒板塊指數在前兩個交易日意外大漲3%。
能源領域“風口”還在向A股哪些方向演繹?
2022年是新舊能源盈利共振的一年,也是年初至今市場中難得的、具有較為明確持續性的主線。
開源證券張緒成分析師等表示,在海外能源危機的演繹之下,中國也同樣面臨挑戰,能源結構之間的不平衡與錯配需要得到深刻反思,雙碳政策進程中,新舊能源應發展并舉,而非此消彼漲,直到新能源完全可以成為中流砥柱再降低舊能源的地位。火電和煤炭的地位仍或將成為能源安全的最終屏障。
除傳統能源,新能源方面除了出口持續超預期的風光儲設備板塊,上周國常會新批4臺核電機組,換言之今年年內核電核準已達到10臺,速度明顯加快。機構觀點認為全球能源緊缺背景下,核電作為安全可高的低碳能源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能源化工方面,歐洲以電力、化工、造紙等為代表的對能源高度依賴的工業用氣成本增加,在今冬或仍面臨嚴峻的成本甚至停產壓力。華泰證券表示,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更為突出、產業鏈更完善,可具體關注與歐盟“重合度”較高的包括電子產品、機械產品和化工產品等,如高耗能的化工、金屬、玻璃等中間品出口。但長期看,如經濟需求整體性放緩,對我國出口的沖擊將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