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財通證券(601108)發布研究報告稱,目前船舶制造業交付量中樞整體上移,本輪周期或已至底部,預計最新一輪交付量高峰在2024-26年,行業盈利水平的提升或更快,此外,環保政策或進一步催生船舶的更新替換需求。總體上,本輪周期的上升,先后是由集裝箱、LNG船等高價船型的帶動,未來一段時間油船有望接力。隨著鋼價逐漸回歸理性,預計船企盈利水平將逐漸回升。建議關注中國船舶(600150)(600150.SH)、亞星錨鏈(601890)(601890.SH)。
財通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交付量中樞整體上移,本輪周期或已至底部,預計最新一輪交付量高峰在2024-2026年,行業盈利水平的提升或更快。該行認為本輪周期已至底部的原因主要有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從歷史發展規律看,船舶行業是典型的長周期行業,自1986年以來,全球造船行業共經歷了近10個大小周期。但該行注意到,船舶交付量底部上移,周期逐漸縮短,此前兩輪下行周期分別持續了20年、15年,而從上一次船舶交付量高點2011年至今已有近12年,按載重噸計算船舶交付量較2011年高點已下滑46%,且近年來交付量已經企穩,預計目前已經接近此輪下行周期的底部。具體而言,船舶新接訂單是交付量的先行指標,按照此前兩輪周期新接訂單領先交付量3-5年時間計算,則2021年新訂單高峰對應最新一次交付量高峰或在2024-2026年,而全行業盈利水平的回升將會更快。
2)從更新替換角度看,船舶的平均壽命一般在20-25年,隨著船齡增加,船舶維護維修成本上升,航行安全下降。按照船舶歷史交付量計算,當前船舶行業處于更新替換的上行周期。根據該行的測算,在船舶更新替換周期為20年、新增需求保持不變的假設下,預計2025年、2030年船舶交付量分別約為71.06萬GT、116.43萬GT,當前或已接近船舶交付量的底部。此外,IMO提出航運業碳減排行動計劃,目標于2050年實現碳排放量減少50%,三大指標EEDI、EEXI、CII將于2013年和2023年陸續生效。一些較新的船舶可能會采取安裝節能裝置等措施,以滿足IMO環保政策,而一些船齡較大的船舶,則可能會面臨提前淘汰。環保政策或進一步催生船舶的更新替換需求。
需求端:集裝箱、LNG船等高價值船型先后啟動,油船有望接力:
目前,全球主流船型結構逐漸從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船型,轉向以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LNG船、客船五大船型發展。根據國際船舶網、Clarksons數據,全球新船訂單金額中,2021年箱船、LNG船分別占比39.1%、19.9%,這表明高價值的集裝箱船、液化氣船正在成為支撐訂單增長的主要因素。在本文中,該行分析了集裝箱船、LNG船、油船、散貨船四種船型的發展趨勢。總體上,該行認為本輪周期的上升,先后是由集裝箱、LNG船等高價船型的帶動,未來一段時間油船有望接力。
船企盈利:鋼價回落與美元升值助力企業盈利水平改善:
根據前兩輪上升周期,新船價格指數啟動上行的時間基本與新訂單同步,新訂單高峰約領先交付量及船企盈利能力3-5年時間。鑒于最近一次新接訂單高峰為2021年3月,該行認為,最近一次交付量高峰或在2024-2026年左右到來,而全行業盈利水平指標的回升可能會更快。原材料價格方面,隨著鋼價逐漸回歸理性,預計船企盈利水平將逐漸回升。此外,由于船舶市場高度國際化的特點,船舶交易一般以美元結算,因此匯率變化對船舶企業盈利水平影響較大。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波動風險、原材料上漲風險及匯率波動風險、環保政策執行程度不及預期風險、集裝箱船手持訂單處于高位的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