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國聯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鈉離子電池理論成本低廉,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與鋰電的差距逐漸拉近;高倍率耐低溫更安全的特性較鋰電具備獨特優勢,有望于23年初步形成產業化。供給端產線建設提速,建議關注彈性較大的正極和電池廠商量產出貨情況,此外,中短期對低速電動車的供貨有望最先貢獻業績,中長期對儲能客戶的綁定和滲透是市場空間擴大的關鍵。該行測算,預計25年國內鈉電池需求有望達到32.9GWh,對應市場空間約203.7億元
國聯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鈉離子電池:引領電池體系新革命
(資料圖片)
我國鋰資源儲量相對不足,未來或將進一步牽制電池產業發展;鈉離子電池理論成本低廉,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與鋰電的差距逐漸拉近;高倍率耐低溫更安全的特性較鋰電具備獨特優勢,有望于23年初步形成產業化。
層狀氧化物路線有望先行量產
鈉電與鋰電原理類似,產業化可延續鋰電經驗。正極材料預計維持多種路線并存的格局,并匹配不同場景下的需求。負極材料硬碳的前驅體來源、批次一致性及工藝適配性亟待突破,是制約其產業化的關鍵一環。該行認為,以層狀氧化物正極+無定形碳負極+六氟磷酸鈉電解液為基本體系,憑借其成熟的技術發展及較高的能量密度及鋰電產線兼容性有望先行量產。
高價碳酸鋰帶來鈉電池關鍵產業化窗口
由于核心原材料尚未量產,根據該行的測算,當前鈉電池理論價格大約為1.09-1.23元/Wh,性價比較低;隨著23年內各環節產能釋放,預計23年底和25年鈉電池成本有望分別降至0.85/0.62元/Wh。鈉電產業化窗口與鋰價高度相關,該行預計23年內鋰價或將在40-45萬元/噸左右高位震蕩,首批量產的鈉電池可具備較明顯價格優勢;該行預計26年碳酸鋰價格或將維持在30萬元/噸以上,并且只要26年碳酸鋰價格在15萬元/噸以上,鈉電即有望具備較大產業化窗口。
三大應用場景有望快速擴大市場空間
預計鈉離子電池在兩輪車領域憑借較鉛酸和鋰電更高的性價比率先快速替代;儲能領域憑借安全和耐低溫的優勢,率先應用在對于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要求較低的用戶側儲能、通信基站和數據中心;乘用車領域通過鈉鋰混搭技術有望覆蓋65%純電乘用車市場。根據該行的測算,預計25年國內鈉電池需求有望達到32.9GWh,對應市場空間約203.7億元;預計27年國內需求有望達到137.3GWh,對應市場空間約824億元,23-27年CAGR為141.3%。
投資建議:重點推薦量產進展較快,打造鈉電一體化布局的傳藝科技(002866)(002866.SZ);綁定浙江鈉創,具備豐富鋰電生產技術積淀的維科技術(600152)(600152.SH);憑借三元材料深厚積累,鈉電層狀氧化物正極量產在即的振華新材(688707.SH)。同時建議關注上下游協作推進普魯士藍正極產業化的美聯新材(300586)(300586.SZ);以及寧德時代(300750)(300750.SZ)、億緯鋰能(300014)(300014.SZ)、鵬輝能源(300438)(300438.SZ)、蔚藍鋰芯(002245.SZ)等公司相關進展。
風險提示:鈉電性能提升不及預期;原材料降本進程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碳酸鋰價格短期內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