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浙江東陽到臺州,聚集了無數原料藥和CRO企業,誕生了不少上市公司,也有不少正在沖刺IPO。
今年2月,來自東陽的浙江海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森藥業”、“公司”)更新招股書。公司擬上市深交所主板,預計募集資金超6億元,用于生產線、研發中心及辦公樓、補充流動資金等。
(相關資料圖)
此前,證監會曾就環保、銷售費用等問題給出反饋,海森藥業在更新招股書中均有回應。經營模式上,公司以生產大客戶的訂單為主,但因自身或下游遭遇集采,也在尋找海外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證監會終止了一家原料藥企業的IPO申請。海森藥業的命運如何,還有待觀察。
又見安乃近
安乃近,海森藥業的核心產品之一,或決定公司上市成敗。
今年1月,證監會公告終止冀衡藥業的深交所主板首發申請。該企業同樣經營原料藥,核心產品有對乙酰氨基酚和安乃近。與之相比,海森藥業的核心產品有安乃近、硫糖鋁、阿托伐他汀鈣等,2022年上半年分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22.5%、26.04%、21.9%。
監管層雖然未公開終止冀衡藥業的原因,但圍繞原料藥企業的環保和可持續盈利問題,一直是焦點。
2020年,國家藥監局公告停止安乃近注射液在我國的生產和銷售。首版招股書發布后,監管層就在反饋意見中,要求海森藥業解釋安乃近的政策前景、生產經營、環保等問題。對此,公司表示,其安乃近的下游客戶主要為口服片劑廠,限制程度較低,且2019年以來未受到重大處罰。
不過,天眼查顯示,2017年9月海森藥業因廢水超標排放,被東陽市環保局行政處罰。無獨有偶,冀衡藥業的深圳分公司也曾于2015年因污染問題,被河北省生態環境廳通報停業整改。
如果環保問題是懸頂之劍,那么可持續盈利就是原料藥企業的長久痛點。
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海森藥業的安乃近毛利率分別為16.74%、14.17%、16.22%、13.71%,呈下降趨勢。而2019年至20221年,冀衡藥業的安乃近毛利率分別為25.68%、29.22%、32.94%,呈上漲趨勢。
同類產品卻不同命運。海森藥業解釋,報告期內安乃近因主要原材料的單耗上升造成銷售成本上漲;但冀衡藥業在招股書表示,報告期內安乃近的主要原材料雙乙烯酮、苯胺等采購價格在下降。
銷售單價方面,報告期內海森藥業、冀衡藥業的安乃近區間在63-80元/千克、58-65元/千克。前者價格更高,客戶資源至關重要。
2022年11月,海森藥業與華中藥業簽訂協議,后者采購安乃近528萬元,該筆合同也是當年同類產品唯一超500萬元的交易。而時光撥回到2019年,昆藥集團曾向公司采購安乃近606.89萬元,但公司未在招股書里披露2020年和2021年安乃近的銷售客戶。
“傍上”齊魯制藥
阿托伐他汀鈣,一款調節血脂類藥,逐漸成為海森藥業的核心產品之一。
2019年,阿托伐他汀鈣占海森藥業營業收入的4.42%,該比例到2022年上半年已漲至21.9%。本次IPO,公司擬使用3.2億元募資資金,投建年產200噸阿托伐他汀鈣生產線項目。
從小規模到斥巨資投入,海森藥業的阿托伐他汀鈣能起勢,主要“傍上”了齊魯制藥。
2019年,阿托伐他汀鈣制劑集采開標,齊魯制藥、東瑞制藥、樂普制藥等三家中標。其中,海森藥業成為前兩家的原料供應商。2019年至2021年,公司該類產品的收入分別為0.12億元、0.59億元、0.85億元。2022年,齊魯制藥向公司采購該類產品1.54億元。
有大單的幸福,就有相應的煩惱。受客戶集采后的產品價格下降,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海森藥業的阿托伐他汀鈣平均單價從1662.56元/千克降至1220.55元/千克,毛利率從28.66%降至23.92%。
面對幸福與煩惱,海森藥業的下一步是擴大產能,以降低單位成本。招股書顯示,公司已建成100噸產能,樂普制藥的關聯方浙江樂普藥業正在建設同規模產線。對此,公司決定利用IPO募資將產能提升至300噸。
這里面,樂普制藥、浙江樂普藥業均是樂普醫療(300003.SZ)的子公司,后者主營原料藥業務。海森藥業視為可比企業,且有了進軍國際的計劃和實踐。
2021年,海森藥業向CHEMAKE LIMITED銷售阿托伐他汀鈣0.2億元。后者生產經營無定型同類制劑,最終銷往巴西、哥斯達黎加。2022年,雙方簽訂協議,由公司向其供應同類制劑118.8萬美元(約828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樂普藥業是海外市場的先行者。樂普醫療在2021年報里披露,該企業的收入同比下降7.77%,主要是原料藥業務受海外疫情影響;2022年上半年,該企業營業收入繼續同比下降13.9%。
對此,海森藥業在招股書表示,伴隨阿托伐他汀鈣進入國際市場,“必然面臨更大的競爭。”
銷售費用率遭問詢
除了原料藥,海森制藥還經營過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業務。該業務由公司和康恩貝合作,前者負責原料提供、市場銷售等,雙方按合作分成。
2019年至2021年,該業務收入分別為2196.94萬元、502.9萬元、317.13萬元,占營業收入的8.25%、1.77%、0.82%。之所以明顯下滑,仍與集采有關。2019年9月,海森藥業未中標國家帶量采購,導致該業務快速萎縮。
該業務萎縮后,相關費用也順勢收縮。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海森藥業的銷售費用分別為2700萬元、1100萬元、954萬元、518萬元。公司表示,里面的市場推廣費主要由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業務產生,報告期內各自為1500萬元、333.4萬元、189.3萬元、92.84萬元。
費用雖因集采驟降,但比例卻并不低。報告期內,海森藥業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0.28%、3.69%、2.45%、2.45%,多數報告期高于可比企業均值4.08%、2.56%、2.46%、2.18%。
對此,證監會在反饋意見中,要求海森藥業解釋原因及合理性。公司回應,選取的四家可比企業不存在制劑業務或占比較小,因此產生費用也較低。
與之相比,海森藥業的研發投入不高。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942.02萬元、1100萬元、1200萬元、580.1萬元,費用率各自為3.53%、3.8%、3.1%、2.74%,低于可比企業均值。
因此,海森藥業仍是一家生產驅動的原料藥企業。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總計584名員工,生產、研發、營銷等分別有442人、72人、15人,其中生產人員較2021年上半年的415人明顯增加。(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