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喬丹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已然收官,在帶動生產復蘇、助力經濟回暖中,消費產業至關重要,而食品飲料、家用電器、化妝品是構成其中的三個重要大類。
從企業“賬面”來看,大型龍頭企業在系列轉型升級后,經受住了外部環境的“壓力測試”,保持了“進”的態勢,但也有為數不多的企業,面臨不容忽視的困難。
對于投資而言,消費是一個“慢變量”,完全恢復還需時日。而基金公司2023年一季報也已披露完畢,基金公司對于各個消費行業的喜好程度,從持倉變動便可知一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整體來看,在新型消費釋放潛力、線上消費有效補血之下,龐大的消費市場,仍蘊藏無限機遇。2023年一季度,我國社零總額為11.49萬億元,同比增5.8%,加之今年五一假期的火爆消費場景,也為全年消費的增長,打下了堅實的信心基礎。
食品飲料:機構偏愛白酒大眾品中乳企凈利潤最高
今年五一,全國各地街頭巷尾的騰騰煙火氣,是重新被激發的居民消費活力,市場也開始關注及期待白酒及大眾品的發展,如乳制品、調味品、啤酒、鹵制品、休閑食品等,而行業內龍頭公司的2022年報及2023年一季度報也悉數出爐。
根據申萬數據,2022年食品飲料行業收入9821億元,同比增7.9%;凈利潤1792億元,同比增12.7%。
其中,白酒一如既往展現出了出色的抗風險能力,在2022年的增速達到15%,業績連續5年保持雙位數增長。預加工食品、調味發酵品、乳品、啤酒也表現出了不錯的增長趨勢,營收增幅分別達到17%、12%、7.9%、7.3%。
個股上,僅白酒行業,高端酒企依然保持著極佳的賺錢能力,貴州茅臺(600519.SH)、五糧液(000858.SZ)、瀘州老窖(000568.SZ)在2022年的營收分別為1276億元、740億元、251億元,毛利率分別達到92%、75%、87%,凈利潤分別為627.16億元、266.91億元、103.65億元。
大眾品個股上,金龍魚(300999.SZ)業績一騎絕塵,2022年的營收達到2575億元,其次是伊利股份(600887.SH)及蒙牛乳業( 02319.HK ),營收分別為1232億元、926億元。
不過,論及盈利能力,還數伊利股份,農夫山泉(09633.HK)及海天味業(603288.SH)名列前茅,分別為94億元、85億元、62億元。
相較之下,受外部環境壓力及需求減弱影響,烘培食品業績普遍承壓。根據申萬數據,2022年,該行業的營收增幅分別為-1.17%,凈利潤增幅分別為-28.22%。
反映在個股上,2022年,桃李面包(603866.SH)、立高食品(300973.SZ)、南僑食品(605339.SH)的營收增幅分別為5.54%、3.32%、-0.4%,凈利潤增幅則分別為-16.14%、-49.22%、-56.41%。至2023年一季度,立高食品的凈利潤有所改善,同比增24.6%,桃李面包及南僑食品則繼續下降,凈利潤分別同比降12.15%、26.53%。
機構持倉上,根據安信證券,2023年一季度基金食品飲料板塊的配置比例為15.12%,較2022年第四季度下降0.09個百分點。其中,白酒持倉回升,同期環比提升0.03個百分點,超配幅度為7.52個百分點。白酒幾乎“挑不出毛病”的商業模式,依然是機構眼里值得配置的行業。
著眼2023年,隨著行業需求明顯回暖,整體業績同比則有較大提升態勢。根據申萬數據,2023年一季度食品飲料行業收入3001億元,同比增10.9%,凈利潤719億元,同比增18.5%。
家電:美的集團營收最高格力電器盈利出色
作為消費的支柱產業之一,家電是恢復及擴大消費的重要行業。過去一年,行業整體經歷了海外通脹、需求下滑等影響,但仍維持著一定的經營韌性。
根據中郵證券及iFinD數據,2022年,家用電器板塊整體營收13913億元,同比持平;凈利潤986億元,同比增10%。
細分到各子行業的表現,則各有優劣。在營收上,白電及家電零部件保持穩健增長。黑電、小家電及廚電表現則處于下風,不過在盈利上,大多保持增長態勢。
2022年,白電及家電零部件的營收增幅分別為3%、8%,黑電、小家電及廚電則分別同比增-14%、0%、-4%。在盈利上,白電、黑電、廚電、家電零部件的凈利潤則分別同比增9%、10%、3%、52%。僅小家電為負增長,凈利潤同比降2%。
在整個家電行業中,白電的營收規模占比超六成,這也是機構重點配置的板塊。
根據中國銀河證券對公募基金的重倉股明細數據分析,2023年一季度家電板塊基金重倉持股市值比例為1.96%,較 2022年第四季度增加了0.34個百分點,從子板塊來看,公募基金的資金配置主要集中在白電板塊,同期的配置比例從0.9%上升到1%。
個股上,白電龍頭企業美的集團(000333.SZ)、格力電器(000651.SZ)、海爾智家((600690.SH),2022年的營收及凈利潤均實現正增長。
其中,美的集團營收3457億元,凈利潤296億元;格力電器營收1902億元;凈利潤245億元;海爾智家營收2435億元,凈利潤147億元。
不難看出,美的集團以3457億元的營收規模一家獨大,但論盈利能力,格力電器則以12.18%的銷售凈利率居行業之首,美的集團及海爾智家緊隨其后,分別為8.67%、6.05%。
而唯一在盈利上實現負增長的小家電行業,至2023年初,業績仍在探底。2023年一季度,該行業的營收及凈利潤分別同比降11%、14%。
在多家重點公司中,2023年一季度,業績維持正向增長的公司極少,其中,小熊電器(002959.SZ)營收及凈利潤分別同比增28%、58%,而蘇泊爾(002032.SZ)、九陽股份(002242.SZ)、科沃斯(603486.SH)、石頭科技(688169.SH)等多家重點公司,業績或增收不增利,或營收及凈利潤雙雙負增長。
不過放眼當下,隨著線下消費復蘇,家電板塊營收及盈利能力正大幅回暖。根據中郵證券及iFinD數據,2023年一季度,行業營收3428億元,同比增4%;凈利潤241億元,同比增13%。
化妝品:龍頭爭奪戰加劇珀萊雅表現突出
在消費中,另一大繞不開的產業便是化妝品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其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一環,也是各行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發展鐘愛的產業。如片仔癀(600436.SH)、魯商發展(600223.SH)等。
化妝品行業的上市公司中,從市值論,居前列的公司依次是貝泰妮(300957.SZ)、珀萊雅(603605.SH)、華熙生物(688363.SH)、上海家化(600315.SH)、丸美股份(603983.SH)、上美股份(02145.HK)、水羊股份(300740.SZ),但從業績上,這幾家公司則有著一定差異。
營收方面,根據上海證券研報數據,2022年,化妝品公司營收、凈利潤分別同比增6.89%、7.57%。
個股方面,年營收超過50億元的有上海家化、珀萊雅、華熙生物、貝泰妮。其中,上海家化營收71億元,穩居行業老大位置。后三者則分別營收63.9億元、63.6億元、50億元。而在2021年收入曾僅次于上海家化的水羊股份,在2022年營收47億元,跌出了50億陣營。
在上述品牌中,珀萊雅頗具看點。整體營收上,距離其上市年份,即2017年17.83億元的營收規模,珀萊雅上市后的業績可謂連年高增長,不止于此,公司的主力品牌“珀萊雅”,亦成為了上市公司中首個營收破50億元的本土化妝品品牌。
珀萊雅的發展韌勁亦持續到了2023年。2023年一季度,受消費需求弱、大部分龍頭線上收入不及預期等因素影響,化妝品行業的營收增速普遍承壓,營收及凈利潤分別同比增0.19%、41.11%,而珀萊雅則依然取得了29%、31%的營收及凈利潤增速。
丸美股份在2023年一季度的表現也相對不錯。在渠道協同、多品牌并進策略下,其營收及凈利潤亦取得了25%、20%的高增速。
機構持倉上,根據iFinD,2023年一季度,珀萊雅、貝泰妮、華熙生物基金持股比例較高,占比分別為7.17%、6.4%、5.32%。但在行業持倉上,疊加化妝品行業整體銷售數據不佳,38大促各化妝品公司線上銷售表現不及預期等影響,化妝品公司基金持倉下跌至3.71%,較2022年末下降2.97個百分點。(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