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為落實證券法要求,規范監管工作,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穩定市場預期,證監會近日起草了《關于完善特定短線交易監管的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作為規制特定短線交易的專門性規則,這一文件的出臺加強了該監管領域的法治保障,也傳遞出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的強烈信號。
交易秩序公平與否,既關系著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也影響到資本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短線交易監管作為預防內幕交易的前端控制措施,在構筑良好資本市場生態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證券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上市公司真實、準確、完整的信息披露。作為短線交易的特定身份投資者,無論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還是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都有了解公司發展規劃和經營現狀的天然優勢。然而,不乏一些違法主體在知悉未公開信息后進行內幕交易,這嚴重破壞了資本市場正常的交易秩序。如何避免這些特定身份投資者違規利用未公開信息?如何有效界定和規制相關違規行為?又怎樣避免機械追責影響正常交易?文件在原有表述的基礎上細化論述,捍衛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此次出臺的文件對特定身份投資者的認定、證券品種的適用以及相關數據計算等做了詳細規定,能夠有效破解實踐中因標準模糊而難以適用的窘境,同時最大限度地壓縮了牟取私利的操作空間,為維護資本市場良好交易秩序保駕護航。對于符合要求的境外公募基金,允許其申請按產品計算持有證券數量;明確優先股轉股、可交換公司債券轉股等豁免情形……此外,文件對境內外投資者一視同仁,又將不同情形的短線交易區分開來,做到“親疏有別”,既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資機構來華展業,也為穩定市場預期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果說《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的重磅落地為私募行業的有序發展裝上了“安全閥”,本次規定的順利出臺就將為特定短線交易的監管實踐筑牢“壓艙石”。從法律到規章、從基礎制度到交易規則、從原則性規定到細節性條文,近年來一系列監管規則的出臺和修訂,都是資本市場法治不斷健全的生動注腳。
接下來,如何落實文件的相關要求,并盡快推動滬深北交易所做好相關配套規則的研究制定工作,在監管實踐中打好“組合拳”,仍是一道擺在監管部門面前的必答題。對此,要牢牢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方針,做到有法必依、從嚴監管,有效規制特定短線交易行為,構建更加公開、公平、公正的良性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