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下午,我國用長征三號乙火箭成功將北斗三號雙星送入預定軌道。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2018年,長三甲系列火箭預計將完成14次發射任務,其中有10次發射北斗導航衛星的任務,護送18顆北斗導航衛星升空入軌。面對火箭持續超高密度發射任務,長三甲系列火箭的研制團隊將做出怎樣應對?
“勞模”任務再加量
截至目前,長三甲系列火箭共實施了84次發射,堪稱我國“單一型號史上發射量最多次”的火箭。有人形象的將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稱為我國在役火箭中的“勞模”。
據介紹,2018年,長三甲系列火箭預計將完成14次發射任務,占我國2018年全年宇航發射任務總量的40%,將再次刷新全年發射任務的紀錄。
“我們的任務非常飽滿。”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總設計師姜杰介紹,從2018年到2020年,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將預計執行發射任務40次左右,火箭將具備24天總裝齊套一發火箭的能力。
“對長三甲系列火箭來說,北斗三號工程既是急難重的挑戰,又是提高應對任務能力的機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長三甲系列火箭副總指揮劉建忠說。
“私人訂制”變“批量生產”
“按目前發射計劃,平均約26天一次發射,一發總裝時間僅40天左右,且多發火箭總裝工作并行開展,每發火箭出廠測試時間僅20天左右,如果不從生產管理上想辦法,年度計劃沒有任何余量。”面對空前高密度發射挑戰和人員設備緊張的局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岑拯說,“從管理上要效率,‘去任務化’是實現火箭產品化的重要途徑,‘去任務化’是指實現火箭單機級、系統級和整箭級產品化、通用化、組批生產。”
岑拯解釋說,之前火箭從立項到出場再發射,都是采用“定制化”方式,“從一枚火箭固定對應一顆衛星”。而“去任務化”意味著單級火箭、單發火箭完成總裝后,可以靈活調整其承擔的發射任務,只要衛星和火箭接口保持一致,針對具體任務只要調整軟件即可。
據了解,目前,長三甲火箭研制團隊正在逐步推進火箭“產品化”進程,對現有型號研制生產管理模式進行調整,逐漸形成“流水線”生產總裝方式。
全面梳理,優化流程
為應對高密度發射,研制團隊對全年長三甲系列火箭任務進行了系統分析和全面策劃。岑拯介紹,在頂層策劃及綜合管理、生產瓶頸解決、產品質量保證與控制、產品組織管理和人員等四個方面共梳理出34條措施。
“通過統籌布局,合理調配生產力,火箭的現有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岑拯介紹,總裝廠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等多地生產能力,將部分產品轉移至異地生產,實現多地聯動,實現了生產資源的優化。
團隊對研制過程中每項工作都要精細化、表格化的固定管理模式進行管理,對產品質量、產品測試等重點方面進行嚴格把控,保證重點工作的完成。
“同時,在保證測試覆蓋性的前提下,合并測試并減少重復測試項目,也是縮短周期的途徑之一。”岑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