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 圖
近日,一位署名為“孫少軍”的知乎答主爆料:“剛得到一個內部消息,最近將有一家合資品牌正式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其線下渠道大概率會直接升級為該自主品牌的高端品牌經銷商網點。”
隨后,業內人士紛紛將矛頭指向銷量持續下滑的長安鈴木。
辟謠
對此,長安鈴木官方緊急辟謠:長安鈴木的母公司長安汽車(10.260,0.10,0.98%)、鈴木汽車仍在就長安鈴木未來的發展進行積極討論,會對消費者和相關方負責,長安鈴木將繼續秉承“精品小車”發展戰略,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長安鈴木退出中國市場目前還只是傳言,即使發生也不會是今年的事。”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任萬付認為,首先,鈴木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與長安汽車簽訂了30年的合作期限,距離到期仍有5年時間,在這份合作到期之前,長安鈴木不太可能貿然結束合作。
其次,鈴木在中國一度輝煌過,現在雖然衰落,但仍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在這次的北京車展上,鈴木并沒有缺席。
最后,假設鈴木真想退出,應該也是整個品牌的退出,除了長安鈴木,還涉及到昌河鈴木的問題,其錯綜復雜的關系也決定了鈴木不會那么快退出。
銷量下滑嚴重
自2011年長安鈴木銷量達到22萬輛的歷史最高峰后,長安鈴木的年銷量一直處于下滑狀態;2016年,長安鈴木銷量只有11.5萬輛,5年間銷量縮水近一半;到了2017年,長安鈴木年銷量僅剩8.6萬輛,同比下滑25%。
2018年,長安鈴木的銷量下降幅度進一步擴大,3月份銷量僅有4843輛,同比下滑67.3%;一季度銷量1.3萬輛,同比下降55.7%。
受銷量下滑的影響,長安鈴木近三年的業績表現不佳。財報顯示,2015年長安汽車對長安鈴木的長期股權投資損失2.1億元,排除其他調整因素,長安鈴木虧損約4.2億元。得益于2016年銷量回升,長安鈴木扭虧為盈,當年盈利5402萬元。而2017年,長安鈴木又虧損8482萬元。
產品定位拖累
“鈴木的問題由來已久,品牌定位是主因,‘精品小車’的產品定位跟不上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步伐。”任萬付表示。
從鈴木汽車成立以來,其“精品小車”的產品定位從未改變,甚至在辟謠的聲明中,長安鈴木也強調將繼續秉承“精品小車”發展戰略,這意味著長安鈴木從未想過變更品牌定位。
但業內人士直言,鈴木是“成也小車,敗也小車”。
隨著市場的發展,它的小車定位跟國人“好大喜長”的偏好完全相反,但鈴木汽車仍固守在壓縮成本、造小車的這種思路里。
在SUV增長迅猛的階段,長安鈴木雖然推出了鋒馭、維特拉、驍途等3款SUV,但仍無法脫離“小車”的桎梏,消費者對這3款車型的接受程度很低,致使長安鈴木沒有像其他日系車企一樣成功翻身。
此外,長安鈴木市場預研、產品更新及市場營銷等方面都落后于其他車企。在今年北京車展上,其他車企紛紛推出面向電動化、智能化、互聯化等方向的產品時,《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鈴木汽車展示的依舊是十幾年前就有的車型,內飾也沒有更新,走到鈴木展臺有種“穿越”感。
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自主品牌許多車型在設計、配置、價格等方面已超過長安鈴木旗下相關車型。業內人士直言,如果長安鈴木再不推出能吸引中國消費者的產品,其退出中國市場就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