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備受矚目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出爐,生育率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處于較低生育水平。初步匯總的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200萬人。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低生育將成為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
那么,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了?
養得起幾個娃?
在北京打拼8年多的吳一,在雙方父母催促下剛剛生完二胎半年。半年來,一家6口擠在6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生活中的小摩擦以及經濟上的壓力,讓她身心俱疲。
為了方便大寶上學,也為了離單位更近,一家人決定將北五環外的房子出租,搬到出租屋。“讓老公的父母來北京幫忙照顧孩子。”吳一說,二寶出生后,6口人住在了一起。
吳一打開支付寶賬單,滿滿都是尿不濕、嬰兒衣服、身體乳、爽身粉等等的購買記錄。吳一說,目前老公父母的退休金加上夫妻倆的工資,幾乎全部用于每月家庭的基本開銷。
吳一也想過做全職媽媽,但看一眼賬單就打消了念頭。
前程無憂發布的《2021職場媽媽生存狀態調查報告》顯示,職場媽媽的收入已成為支撐家庭的重要來源。45.2%的受訪職場媽媽的個人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一至三成,36.2%的個人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三至五成。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之外,凡是有孩子的家庭,其“生活賬本”都是沉重的:
湖南常德的陳曉明今年27歲,有個兩歲的兒子,孩子每月上早教班、日常吃穿用的花銷在5000元左右;
在西北縣城工作的一位父親稱,每月給孩子的花費至少1000元左右,而他的月工資只有3000元;
甘肅省蘭州市37歲的王思誠告訴記者,她和愛人決定不生二胎的原因很簡單——教育成本太高。
“孩子5歲多,報了8個興趣班,包括圍棋、樂高、游泳等等。僅興趣班每年支出就要6萬元左右。”王思誠說,別人都在學,我們不學,總擔心孩子被時代拋棄了。
誰來幫看娃?
“沒人幫忙帶孩子”是楊玲不敢生二胎的主要原因。她生活在遼寧鞍山,孩子已經7歲。“要二胎,除非全家合力一起面對,否則女性犧牲太大。”她說,身邊有多名女同學生二胎后選擇成為全職媽媽。“都是在事業上很優秀的女性,但沒辦法,孩子沒人照顧。”
生下孩子沒人照看,是很多年輕夫妻共同的焦慮。目前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托育機構供應明顯不足。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調查數據顯示,我國0至3歲嬰幼兒入托率只有5%左右,遠低于一些發達國家。目前我國家庭的嬰幼兒照顧方式仍舊以父母和雙方長輩照顧為主。
北京市民李楠本來在某教育機構上班,一開始選擇請保姆看孩子,但最終沒能扛下來。“保姆不斷要求漲工資,一路漲到一月6000元。我反復考慮,辭退了保姆,也辭掉了工作,全職帶孩子。”李楠無奈地說。
不少老人也無奈地為第三代犧牲了清閑、獨立的退休生活。天津一家大型駕校教練說,近年來招收的學生中不少是60多歲的爺爺、奶奶。“剛開始我也納悶,年紀這么大了,為什么還要學車?后來一問才知道,為接送孫輩方便。”
不僅是城市,目前我國農村也進入了低生育意愿的時代。
湖南邵陽農村的劉瑞,生孩子前辭掉城里打工的工作回老家。“全家就只能靠我愛人務工掙錢,懷孕、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感覺經濟壓力很大。”
“農村夫妻生育意愿不斷降低有多重原因。”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黃文政說,一方面,大量年輕人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面臨更大生活壓力;另一方面,傳統的生育文化已經改變,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觀念在淡化。
距離生育友好型社會還有多遠?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釋放生育政策潛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調查,我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數為1.8,只要做好相應的支持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發揮出來。”寧吉喆說。
“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構筑一個生育安全和生育關懷的社會公共政策體系。”原新表示,應建立與現行政策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在優化生育政策和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的過程中,對與新生育政策相違背的內容進行修訂。
蘭州大學縣域經濟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毛錦凰認為,國家應盡快完善幼兒階段和學前階段教育制度,將學前教育納入國家義務教育,切實減輕家庭育兒負擔。同時,逐步完善二孩生育補貼政策,從生育補貼、撫養補貼、生育女性醫療補貼、延長法定生育假期、收入補貼等方面統籌完善。
“生育、生殖健康的技術服務和宣傳教育,也應該不斷加強,包括青春期教育、婚檢、孕檢等。此外,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該得到正確應用,讓因各種原因不能生育的人可以擁有孩子,同時對非法代孕等行為嚴厲打擊。”原新說。
從“獨生子女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我國生育的人文環境、輿論環境也在隨之變化。原新認為,當下,這些環境應該被積極重塑,讓整個社會盡快形成生育友好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