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30年來,廈門火炬高新區堅持“抓大孵小”,在精準招引、培育大項目的同時,為無數中小企業搭建逐夢舞臺,既讓“大象起舞”,也造“螞蟻雄兵”。
成績斐然,源于積淀。海南省委常委、秘書長、省委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主任孫大海曾在廈門火炬高新區工作十年半。讓我們透過他的火炬故事,管窺廈門火炬高新區孵化“金蛋”、創造“特區奇跡”的奧秘。
吸引科研人才
率先全國推動地方立法 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2000年5月,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孫大海的人生也發生了重大轉折。他從廈門大學教授的位置,來到廈門火炬高新區留學人員創業園,從一名學者轉換成一名火炬事業的實踐者。
談起當時的想法,孫大海說,中國并不缺乏科研人才,真正缺乏的是能將科學轉化為生產力的人。他要去努力成就更多精英人才的科技創業夢想。
轉換跑道的孫大海將自己的工作定位在促進園區孵化企業的創新能力建設,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上,從人才引進、解決戶口、子女入學到電力調度、項目立項、爭取國家項目、企業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無不盡心竭力。
在創辦與建設留學人員創業園的過程中,孫大海的一個重要感受是:吸引海歸人才回國工作尤其是回國創業,政府的政策傾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回想起當時艱辛、拼搏的場景,孫大海歷歷在目。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2001年,廈門創業中心和創業園雙雙獲得國家級金字招牌。
2002年3月,在孫大海等人的不斷推動下,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并通過《廈門經濟特區鼓勵留學人員來廈創業工作規定》,這是全國第一個地方立法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工作的法規,在創業扶持金、房租減免、子女就學和住房等方面為海歸提供優厚待遇與特別支持,“孵化器”一詞也正式寫入該法規。這一具有革新性的法規,在業內引發關注,一些條款后來被全國其他高新區所吸取。
讓孫大海記憶猶新的是,立法前,到廈門創業的海歸寥寥無幾;立法后,到留學人員創業園創業的海歸爆發性增長。“在高峰時,一個當時面積不到5萬平方米的留學人員創業園就吸引了近50名海歸創辦企業。”
2005年3月,國家人事部正式與廈門市政府共建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加掛“中國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這一榮譽的獲得使廈門留學人員創業園成為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樂土。
此后,孫大海又積極主導廈門火炬高新區引進海外領軍人才政策的制定,牽頭起草并出臺了《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引進境外科技創業創新領軍人才辦法(試行)》,并于2009年出臺了廈門市和福建省第一個引進海外領軍人才的政策,內容涉及個人生活補貼、住房、創業場所、科技擔保、投資和稅收等多個方面,廈門火炬高新區也因此獲得中組部“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的授牌。
發展高新產業
創新招商思路 以政策“硬舉措”優化發展“軟環境”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必須具有前瞻性的發展規劃。在孫大海的帶動下,火炬高新區積極推動,2002年6月1日起施行的《廈門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正是說明這一點。
孫大海告訴記者,他先后牽頭制定了《廈門火炬高新區TFT-LCD發展規劃》以及《廈門火炬高新區創建創新性園區發展規劃》。前者為吸引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重大項目來廈以及爭取國家立項批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后者為爭取將廈門火炬高新區列入國家創新型園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孫大海十分注重兩岸產業的對接與整合,從培育和引進兩個方面,加強對臺灣先進企業的引進。在他的直接參與和推動下,火炬高新區在火炬(翔安)產業區建立廈門臺灣科技企業育成中心,并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對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
在孫大海看來,產業集群發展招商是關鍵。在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工作期間,孫大海非常重視高新企業的引進,他利用自己的外語和談判優勢,不斷創新招商思路、改進工作方法、提升服務質量,帶領火炬招商團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佳績。
2005年8月,火炬(翔安)產業區破土動工,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第一炮就此打響。而全面開工建設的一期120萬平方米通用廠房,其招商任務緊迫而艱巨。作為產業區建設指揮部招商組組長,孫大海帶領火炬高新區招商團隊迎難而上,僅用37天時間,就引進171家企業簽約購買實際可出售的114萬平方米通用廠房,圓滿完成招商任務。原本預計在兩年內完成的招商目標,僅用了一個多月,創造了又一項“火炬速度”。值得一提的是,在剛剛建設的軟件園二期入駐的近500家企業中,火炬高新區招商入駐的企業超過40%。
圍繞主導產業抓龍頭,孫大海帶領團隊引進了友達、冠捷科技、宸鴻科技、晶宇光電等一大批優秀企業。隨著龍頭項目落戶火炬(翔安)產業區,相關配套企業也紛至沓來,形成了“引來一個,帶來一批”的葡萄串效應,火炬(翔安)產業區平板顯示產業集群規模初現。產業鏈招商的思路也從那時候延續至今。如今,火炬高新區平板顯示產業已成為千億產業鏈(群),是全國光電顯示產業集群試點,連續兩次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光電顯示)最高等級“五星級”。
談及往事,孫大海感慨地說,廈門火炬高新區培養鍛煉出了一支非常專業、精干、高效的招商團隊,這支隊伍拉得出、打得響。
在精準招商的同時,孫大海不遺余力地推進火炬高新區的軟環境建設,先后推動出臺鼓勵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十多項,涵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創業項目投資管理、鼓勵發展名牌產品、鼓勵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企業改制上市、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革新等多個方面。這些政策的出臺,大大促進了廈門火炬高新區創新環境的建設,進而推動廈門火炬高新區企業從“廈門制造”向“廈門創造”邁進。
扶持雙創企業
獨創“輪次孵化”模式 使一批批企業化蛹為蝶
2008年,一個名為“美圖秀秀”的團隊找到時任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孫大海商談入駐事宜。這是一個做影像美化技術產品的團隊,彼時這樣的產品還不普及,團隊成員大多是初出社會的年輕人,名不見經傳。
“當時,我找了園區里的18歲以下年輕人,就問一個問題——你知道‘美圖秀秀’嗎?他們很多人都說知道,于是我當即就引進了美圖秀秀。”時隔多年,孫大海對美圖公司結緣火炬高新區的故事依然印象深刻。如今,美圖公司已發展成為我國互聯網百強企業,其旗下的矩陣產品在全球擁有超20億用戶。
在孫大海看來,30年間,無數創業者在火炬高新區打開了夢想之門,實現從“0到1”的蛻變,這和廈門火炬高新區“不拘一格”吸引企業是分不開的。
“對于創業企業來說,只有經過一定的‘殊死拼搏’,才能有今天扎實的生命延續,‘冰霜磨煉后,忽放幾枝新’是他們最好的成長見證。”孫大海的記憶里,有多家企業在火炬高新區支持下渡過難關的故事。
譬如,乾照光電剛起步時曾遇到資金困難,為了幫扶這家在當時規模不大、但技術含量高的科技企業,孫大海奔赴北京找國家發改委申請新產品開發基金,歷經一番周折,政策終于申請下來了,加上市財政配套的扶持資金,乾照光電擺脫了困境,并逐步步入發展快車道,成為火炬高新區的領軍企業。“這就是我們火炬高新區‘鐵肩擔道義’的服務力量。”孫大海說。
“激情孵化夢想、創新成就未來、智慧孕育財富、誠信締造偉業”。孫大海當年提煉出來的這24個字,已經成為廈門火炬高新區創業的“名片”。而孫大海獨創的“以企業孵化為基礎、以產業孵化為導向、以價值孵化為歸依”的“輪次孵化”模式,使一批又一批企業化蛹為蝶,孵化畢業,“飛”出園區,成為國家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如果把廈門火炬高新區30年的發展視為一曲樂章,那么,激昂其中的主旋律,就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具體實施。2003年9月、2008年12月,孫大海先后獲“國家科技計劃(火炬計劃)實施15周年先進個人”和“國家科技計劃(火炬計劃)實施20周年先進個人”稱號。孫大海深情地說,他把人生最黃金的十年留在了廈門火炬高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