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黑惡勢力犯罪,一方面應聚焦具體犯罪事實,將黑惡勢力徹底鏟除;另一方面還應關注具體案件中的人和事,關注如何真正把人性、人心中的黑與惡一并掃凈,這是湖里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四級高級法官劉洲一直以來不斷思考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這位在法庭上訓醒涉惡醫生,說哭黑社會團伙成員的“金句法官”,手握法槌,目光如炬,擼起袖子與黑惡勢力較量,這一“較量”就是近十年。
審的是案件 辦的是人生
“金句法官”妙語頻出
“涉黑惡案件案情復雜,事實、罪名較多,我們在法理上、證據上要把準、把實,把每個案件辦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鐵案。”2007年,劉洲審理了第一個涉黑案件,也就是從那時起開始了與黑惡勢力的較量,湖里法院也從此誕生了一位帶領同事們沖鋒陷陣,過關斬將的“金句法官”。
2018年,劉洲在審理被告人顏某敏涉黑案時,適逢《刑事訴訟法》修訂,增設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但這項制度如何落實到具體的案件尤其是在涉黑案件中如何操作,卻沒有可鑒范本。為此,他帶領合議庭全面研究探討,創設了此項制度的具體庭審流程,取得了很好的庭審效果。“卷宗204冊,時間跨度長達十余年,我們預估這樣的重大涉黑案起碼要‘折騰’10天。”該案法官助理莊劍斌回憶,“可在洲哥的帶領下,三天半庭審工作就全部完成。”這起案件社會影響大、輿論關注度高,而涉黑案件中的一般參加者認罪認罰并不少見,但全部被告人認罪認罰的案件,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都實屬罕見。“證據太扎實,他們辯無可辯。”此案也成功入選了2019年“廈門法院十大典型案例”。
當法官,絕不僅僅是辦案開庭那么簡單,在劉洲看來,法官審的是每一個犯罪事實,但辦的卻是每個當事人的人生。除了讓被告人當庭認罪服法,讓他們內心真正感到懺悔,改過自新也極為重要。在廈門市首個醫療領域詐騙、敲詐勒索犯罪集團案庭審現場,劉洲目光如炬,說道:“你們不缺醫生、不缺設備,你們缺的是德!”聽到這句話,本來還想辯解的被告人陳某把頭埋得很低。后來,陳某在寄來的認罪認罰申請書中,引用了這句話,“我們丟了做醫生最起碼的醫德……”
時刻關注被告人的反應,在法庭上冒出一些直戳他們內心痛點的金句,這位“金句法官”說哭了不少涉黑惡團伙中的關鍵人物,更有不少“硬骨頭”當庭深刻悔過,認罪認罰。
既是活寶典 也是好大俠
辦案時喜歡自我“角色互搏”
在同事和不少同行眼中,劉洲是黑惡案件審理的“活寶典”,啃不下的案件,弄不清的法條,只要問他,總能第一時間得到專業的指導和意見。腦中裝著隨時能抓取法律條文的“搜索引擎”,法庭上能自如掌握庭審節奏,同事們評價劉洲很像武俠小說的“大俠”,不僅自己一身絕技,在面對難拆解的“招數”時,他總是游刃有余。
而能當“大俠”,一定是因為“內功”深厚了得,在他的辦公桌上,除了堆成山的卷宗資料,還摞放著各類法律書籍。同事講起一個細節,在辦理一起涉黑案件時,光送來的卷宗就有200多冊。接到案件,正好趕上國慶節放假,原計劃與家人一起外出的劉洲,臨時取消行程后索性“住”進辦公室,他CPU一樣的大腦開始與海量卷宗“對戰”。“只用六天就理順了所有證據、事實。”同事一臉欽佩,“辦理案件時,洲哥完全是癡迷狀態,案件越復雜,他似乎越興奮。”
審理涉黑惡案件,從接手到結案的時間較長,其中的艱苦實難言說,最終寫出的判決書甚至和書的厚度有得一拼。但這樣在外行人看來枯燥無味的判決書,在劉洲眼里卻像是一篇夾雜著三種文體的長篇小說。“犯罪事實就是一篇記敘文,包含著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證據羅列有點類似于說明文,就是得出事實的依據;案件評判部分則是不折不扣的議論文,論點明確、論證過程清晰,體現的是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劉洲說,辦案過程中有時還需要一定的自我“角色分裂”——把自己想象成檢察官,看看應當如何說明證據、闡述意見;或是想象成一名律師,看看可能作出何種抗辯。每一次這樣的角色互搏,通常都能夠發現一些問題,進而思考解決之道。
在每一個疑難問題得到解決的那一刻,在每一份判決書簽發的那一刻,在每一個宣判以后敲下法槌、懲惡揚善的價值理念得以實現的那一刻,輕松愉悅的心情就是他最大的收獲,也成為快樂之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