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數據精準“畫像”,具有優質信譽的小微企業融資更容易、更快捷了。根據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截至4月30日,企業通過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共辦理國際結算229.51億美元、國際融資299.61億元、保險金額95.8億元、出口信用保單12.4萬份,惠及企業20.8萬家。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下發《關于服務“六穩”“六保”進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持續推進通關便利化,其中包括“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同港口、鐵路、民航等信息平臺及銀行、保險等機構對接”。
據記者了解,自2019年以來,海關總署積極推進“單一窗口”與銀行保險行業合作,加快探索創新“外貿+金融”服務模式,并將“單一窗口”大數據平臺優勢與金融機構服務企業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共同開發應用了“單一窗口”金融服務系統,已有12家金融機構先后參與試點,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提升跨境便利化水平方面成效顯著。
大數據支撐,緩解跨境融資難題
“單一窗口”整合匯聚了國際貿易全鏈條數據的優勢,為金融機構提供了最稀缺的國家級平臺數據,準確、可信度高,也為提高金融業務審核的真實性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撐,同時開啟了新的線上獲客渠道,提高了融資貸款風控水平。
通過與金融機構的對接,“單一窗口”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疊加,不斷創新的金融服務產品、拓展的服務模式、縮減的操作環節讓企業能夠全線上、全流程、一站式辦理各項業務,隨時隨地掌握辦理進度和結果,緩解了銀行與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據測算,與傳統模式相比,融資貸款時間已由之前的數月之久縮短到了1日內,企業辦理匯出匯入的時間也由數小時縮短至2分鐘以內,滿足了企業全天候、無紙化提交的要求,減少了企業來回奔波和操作成本,大幅提高了國際貿易金融服務效率。
智能化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單一窗口”積極推動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技術等新技術在金融服務系統中的探索運用,最大程度地改善用戶體驗。同時,努力豐富金融服務應用場景,除PC端金融服務外,還提供移動客戶端及銀行網銀客戶端等多種接入形式,有效提高了金融機構國際貿易服務質效。
此外,為聚焦市場、主體關切,金融機構借助“單一窗口”平臺推出的降低貸款利率、減免手續費、貸款延期等多項舉措,增強了企業國際競爭力。“單一窗口”金融服務小微信保功能,面向目標企業精準提供政策提示信息,相關國別、行業風險預警信息,便利小微企業快速獲得地方財政信保補貼,有效降低了企業經營風險。小微信保功能基礎上推出的“信保貸”功能和投保、融資一體化服務,充分發揮政策性保障保險的風險緩釋作用。金融服務系統極大便利了進出口企業,激發了市場活力。
規范化管理,確保服務可持續
據了解,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海關總署研究制定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金融服務擴大試點對接管理規范》,對金融機構準入條件、對接流程以及相關管理要求進行規范,并明確定期對各試點機構的推廣應用情況進行評估,對于推廣應用效果好的試點機構,在后續金融服務產品合作對接上優先支持。并在擴大試點過程中,將相關資源向普惠金融業務傾斜、向上升勢頭強勁的金融機構傾斜,有效利用好國家資源。
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自2016年啟動建設以來,積極推動在全國外貿領域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不斷研發上線通關業務申請一窗辦理、監管驗核結果一窗反饋、物流金融服務多元拓展等系統功能。
截至目前,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匯集17個成員單位、71類、3429個數據項,累計交換數據超過31億條;推進進出口環節監管證件聯網核查,涉及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自然資源部等17家部委,除安全保密需要外的38種進出口環節監管證件全部實現電子聯網、在通關環節進行自動比對核查,企業不需要再向海關提交紙質監管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