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是海南省下轄的民族自治縣,地處海南中部生態核心區,是包括山區、革命老區、民族自治地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海南省扶貧辦副主任符立東介紹,2019年,經第三方機構實地評估,瓊中縣達到了脫貧退出的條件: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教育、衛生、住房等公共服務設施明顯提升,貧困村面貌明顯改觀,后續幫扶計劃及鞏固提升工作安排合理,群眾綜合認可度達98.15%。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副縣長吳鐘良介紹,瓊中縣累計減貧35723人,退出貧困村44個,貧困發生率從34.6%下降至0.22%。該縣根據每戶致貧原因、稟賦條件,貫徹落實因戶施策幫扶計劃,提升脫貧實效。推行“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種養大戶)+基地+貧困戶”等產業幫扶模式,大力發展桑蠶等9大特色產業,創新實施經營主體和貧困戶“以獎代補”“橡膠價格保險”等政策,引導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在生產中學習技能,推動貧困群眾抱團發展、永續脫貧。
“政府免費給種苗,建蠶房、買肥料還給補貼,我就出個工,干好了都是自己的,當然有積極性。”長征鎮煙園村村民黎先旭說,自家5畝桑樹收入能有2萬余元。現在除了種桑養蠶外,他還和村民們建起以“桑+菌”循環模式發展的菌菇基地,讓全村近400噸桑枝變廢為寶,通過不斷延伸桑蠶產業鏈實現“地里掘金”。
回憶起從前的日子,百花新村村民歐德民感慨道,沒有從屋里屋外連綿雨的“窮窩”里搬遷出來,還不知道日子能過這么好。“政府給‘四類人員’的C級和D級危房每戶補助在6萬元以內,現在家家戶戶都是新房別墅,外面涼亭、健身設施一應俱全,孩子能上學,我們有保險,手上還能賺錢,這就是幸福了。”歐德民說。
黎先旭和歐德民的故事是瓊中多條腿走路的產業脫貧大潮中的一個縮影。瓊中縣瞄準教育、醫療、住房“三座大山”,為百姓解決最關心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落實“五個直觀”改造工程,累計解決6409戶困難群眾住房問題;率先在全省實現貧困家庭學子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資助全覆蓋體系;建立健康扶貧“七道防線”,讓農村貧困人口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在90%以上。
“瓊中地處生態核心保護區,生態可持續發展是脫貧致富的長久道路。”吳鐘良介紹,下一步,全縣將以特色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和康養產業,以產業融合發展為主要抓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站在新的起點上,瓊中縣政府打好“組合拳”,統籌謀劃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一體推進,聚焦農村“五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縣、鎮、村、組、戶全硬化,農村公路暢通率達100%,安全供水普及率達98%,光網千兆到鎮(區)、百兆入村覆蓋率100%,燃氣“氣網”進村試點工作全面鋪開,14個村莊實現通氣,以氣代薪初步形成,為黎族苗族群眾過上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