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聚焦就業話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介紹,將延續實施部分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進一步支持靈活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安國之策。去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我國及時推出了一系列超常規的減負穩崗擴就業舉措,政策取得明顯成效:去年全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平均為5.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均低于預期控制目標。政策組合拳不僅扭轉了就業低迷形勢,也讓經濟走出了“V型”增長。
今年,隨著經濟穩定恢復,預計我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1至4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437萬人,同比增加83萬人;4月份調查失業率5.1%,回落至近年低值。但是,當前經濟恢復不均衡,基礎還不穩固,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特別是疫情長時間持續,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較大,穩就業仍然面臨挑戰。同時,供需錯配、行業錯配等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使部分崗位人員的失業風險和再就業壓力增大;另一方面是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高層次人才仍然缺乏。另外,今年高校畢業生達90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穩就業難上加難。
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突出精準性、有效性,更好地穩定預期。為此,在梳理、評估去年就業政策運行情況的基礎上,5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一攬子延續實施政策,將部分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期限延長至今年年底。上周四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正式發布了這一政策,下一步,人社部將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延續實施部分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措施的通知》。
筆者觀察到,此次政策聚焦在三方面:一是支持市場主體穩崗擴崗,二是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三是兜牢困難人員保障底線。措施從供需兩方面發力:從供給側來看,聚焦保市場主體來穩住就業基本盤,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出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同時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多渠道就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從需求側來看,一是聚焦促重點群體就業,延續去年實施的一系列措施,提升該群體專業素質和技能水平,來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二是針對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職業傷害保障等問題落實相應措施,解決靈活就業群體的后顧之憂。
其中,明確靈活就業人群的保障政策是一大亮點,特別是推動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在就業地參加社保的戶籍限制,是對我國靈活就業模式的充分肯定,將使靈活就業不斷向好發展。
總之,此次政策著重于在企業負擔做“減法”、政策支持做“加法”、優化服務做“乘法”上下功夫,可以說,力度非常之精準,時機非常之恰當,經過去年疫情的考驗,事實證明其就是一場“及時雨”。風雨之后回望,我們要更加堅定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良策落實。人社部表示,下一步將堅持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實施好就業政策快辦幫辦行動,提高政策享受的便利化水平,努力確保就業目標任務完成,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