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夏雨過后,空氣格外清新。6月10日,記者跟隨太原市“沿著東西山旅游公路看太原”采訪團來到晉源區。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看到,晉源區以環境轉優普惠轉型成果,以產業轉型厚植未來優勢,以文旅融合鋪就發展新路,正在構建多元支撐、布局優化的現代產業體系。該區以不斷提升區域“含綠量”“含金量”“含新量”為契機,在高質量轉型發展道路上大步向前。
從生態修復到明珠璀璨
驅車沿天龍山公路向天龍山景區行駛,穿越崇山峻嶺,目之所及,皆為綠色。景區內薄霧繚繞,俏皮的白云時而在頭頂,時而在腰間,游人徜徉在雨后的天龍山,仿佛來到仙境一般。
在美如畫卷的景色里,誰又能想到,2018年以前,這里因為采石場無序開采,山體多處破壞、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隱患嚴重。為了盡快恢復生態環境,提升游客體驗,2018年,晉源區對天龍山步道、天龍山連接線、西山旅游公路兩側的山體展開綠化,對沿線破損山體進行生態修復。
“結合天龍山山高坡陡現狀,工人打破傳統施工工序,采用從山頂向山下施工的方法,削頂放坡,采用臺階式整地成梯田,既有利于苗木栽植,又有利于蓄水,從根本上解決了山體修復的難題。”太原康培集團辦公室主任毛書賢介紹道。
“由于采石場長期開采,植被破壞嚴重,有些山體破壞形成垂直斷面,破壞面最高達到100米左右,修復非常困難。我們從山上向山下施工,修復成梯田,然后再進行土質回填、植物栽種。”毛書賢告訴記者,在填土和種植過程中,由于沒有路,海拔較低處用起重機運輸,海拔較高的地方,全部要靠建設者肩挑背扛,把樹苗和水運送上去,施工條件特別艱苦。
記者了解到,天龍山修復工程,綠化總面積130公頃。其中綠化修復山體面積為96公頃,栽植喬灌木約86余萬株。為實現綠化、彩化、財化“三化”有機結合,在修復過程中,根據天龍山原有植物生態布局特點,在樹種選擇上向原生態靠攏,形成自然式植物群落。天龍山打造出“春有花、夏有綠、秋有色、冬有景”的景觀效果。
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副館長崔曉東說:“作為太原東、西山旅游公路的一部分,天龍山公路串聯起蒙山大佛、太山龍泉寺、晉祠、天龍山石窟等諸多景點,城市文脈清晰可辨。特別是今年春節,流失海外的天龍山第八窟佛首回歸,引起社會關注。清明節后,天龍山對外開放,很多游客慕名前來。如今的天龍山經過生態治理,歷史文化與生態景觀實現完美融合,特別是天龍山公路沿線交通便捷、生態優良,曾經藏在深山的石窟已成為熱門網紅打卡地。”
從一座古城到“行走”的文化
在太原古縣城,記者神奇地完成了一次歷史的穿越,身臨其境行走在《清明上河圖》的場景中。記者“乘船”游覽汴河兩岸,體會“兩岸風煙天下無”的繁華盛世,可謂“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
這就是太原古縣城“夢中上河”《清明上河圖3.0》數字主題館高清球幕沉浸式體驗,直徑10米的高清球幕內,時長8分鐘的270°全景影片,讓游客身臨其境地完成歷史的穿越。在這里游客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驗北宋都城汴京的眾生百態,橫渡船舶如織的汴河,在北宋人文雅韻中,展開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記者了解到,“夢中上河”《清明上河圖3.0》是太原古縣城“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重頭戲。游客通過穿越時空回廊,仿佛置身千年之前的宋朝汴京市井之中,花燈鬧市復原了宋代的夜市場景。太原古縣城用數字化手段體現傳統文化,打造沉浸式宋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空間,把文化用嶄新方式給予表達。
采訪當天,太原古縣城桐封書院內書聲瑯瑯、歡聲笑語、熱鬧非凡。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正在舉辦的紀念臺駘“千年傳承 一見粽情”活動。小朋友們或用五彩絲線編制手環,或手拿江米、粽葉親手包粽子,孩子們在古城游玩的同時,了解民俗知識,感受節日習俗,體驗端午文化。
太原古縣城不僅打造文化IP主題活動,還以中國元素,世界潮流為基礎,國粹、國風、國漫、國顏為主題,對太原古縣城部分區域進行創意性改造,計劃打造中國最大的國潮基地。
不僅如此,太原古縣城結合現有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專項研發了相關研學課程,并傾力打造出《白蘭地·扎染研學基地》、《山西梆子·戲曲研學基地》、《文字傳承·印刷研學基地》三所獨立研學院落。通過系列研學活動的展開,這些研學院落已成為太原古縣城文化傳播的新亮點。
“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太原古縣城整體定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基地,打造華夏歷史文明的沉浸體驗地,著力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動起來。晉源區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五一”期間,太原古縣城取得了18.5萬人游客接待量的好成績。
從“三帶六園”看晉源實踐
“目前已經建設曲沃、婁煩、芮城等50個基地,種植面積達134750畝,種植有黃芪、柴胡、連翹、黨參等13種藥材。”在山西國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數控中心,總經理謝亞軍介紹,工作人員可以通過視頻對種植基地進行全程、全產業鏈監控,實時查看生長信息,完成從一顆種子到藥材的質量監控。
“我省是全國中藥材資源大省,具有發展中藥材產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公司計劃在省內種植中藥材10萬畝以上。期望通過企業的自身發展,帶動山西省中藥產業增量、增收,為服務大眾健康,建成中醫藥強省做出我們的貢獻。”謝亞軍說道。
在晉陽湖公園東南角,晉陽里作為全省首家濱水商業街區,正在以“蝶變”的姿態展現在游人的面前。“晉陽里以‘一軸、兩翼、三節點’的概念進行業態布局,沿中軸線從空中俯瞰,左右兩翼建筑分立兩側,建筑的二層墻體均是全息裸眼3D大屏,像是一只巨型蝴蝶翩然展翅。”項目負責人邸文治介紹道。
作為太原市濱水輕度假、重休閑商旅文化標桿項目,晉陽里項目一期總投資約31.7億元,占地總面積279.5畝,整體由43幢濱水單體建筑組成。該項目融合了餐飲、娛樂、觀光等功能,共劃分為52個鋪位,目前已完成招商70%。“五一”期間開街試運營,累計接待游客突破30萬人次。
舟至中流催帆競,擊楫勇進破浪行。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晉源區確定未來五年,要重點建設長風商務區總部樓宇經濟帶、晉陽湖夜經濟和假日經濟帶、西山文化旅游經濟帶以及大數據、綠色包裝印刷、先進制造、現代物流、醫藥、花卉產業園。今年,全區計劃實施重點項目116個,預計總投資1477億元,分布在“三帶六園”之中。
未來,晉源區高質量轉型發展新路定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