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小麥千里香,麥田遍地是金黃。進入6月,齊魯大地一派夏糧豐收在望景象,5985萬畝小麥已經陸續開始收獲。
6月4日上午,在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蘇坦村種糧大戶劉燦的麥田里,“濰柴雷沃杯”全國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正在進行。
10輛參與比賽的雷沃谷神收割機一字排開。隨著裁判一聲令下,一臺收割機按照既定路線前進,機手根據眼前的小麥高度隨時調整著機器高度和行進速度。幾分鐘后,這塊麥田只留下麥茬和秸稈均勻覆蓋在上面。
劉燦說:“收獲環節十分關鍵,農機手的機收水平高,就能減少糧食收獲環節的損失,提高糧食畝產水平。”
滕州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王莉介紹,大比武考驗收割機駕駛員的駕駛操作技能,以3畝為一個單元,劃分10個作業區,10名機手順序作業。機收損失率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標。按照國家標準要求,機收損失率低于1.2%就達標。參賽選手大都有10多年的機收經驗,損失率普遍在0.7%左右。
收割機轟鳴過后,小卡車將麥粒運出場外,幾名裁判帶著專業工具仔細測量稱重。
山東省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王允泉說:“裁判從作業區選取2個至3個同等面積的點位,將遺漏的麥穗、麥粒撿起來稱重,計算平均重量,再與畝產平均值對比,得出機收損失率。”
相比以往手工收獲小麥,機收大大減少損失率。劉燦說:“過去收完小麥后,麥田里常見到有人撿麥穗。現在見不到了,因為麥穗遺漏很少了。”
做好小麥機收是夏糧豐產豐收的重要保障。2020年,山東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95%,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今年,農業農村部提倡廣大農機手比學趕超,在全社會營造“精細高效、提質減損”的氛圍。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管理處二級調研員王豐勇說:“按照2020年山東糧食產量1090億斤估算,在收獲環節機收損失率若能降低0.1%,理論上全省就能從地里挽回1億斤糧食,數量非常可觀。”
“賽前通過雷沃工程師的培訓和這次比賽,我對駕駛的這款收割機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收麥子過程中碰到不同的狀況都能更好地應對,更大限度減少機收損失。”本次比賽中獲得“省級糧食機收減損之星”稱號的楊福軍說。
據介紹,為充分發揮機械化促進糧食增收減損作用,夏收期間,山東還將在濟南市章丘區、萊西市、桓臺縣、高密市、濟寧市兗州區、肥城市、齊河縣、郯城縣、東明縣陸續開展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以賽代訓,引導廣大農機手在生產實踐中精操作、比技能,確保顆粒歸倉。
除了在收獲期減少損失外,許多農民探索精細化作業,適時播種、適時管理,將減損環節前置。
農業靠天吃飯,天氣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人為因素也很重要。土質不同、小麥品種不同,對田間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樣。劉燦舉例說:“沙土地漏水漏肥,就需要分兩次施肥。苗期少施,等年后再追肥。一般土地種肥同播,用緩釋、緩控肥一次就可以。”
每年倒春寒之前,劉燦都會提前噴藥、澆水,提高小麥的抗凍性能。病蟲害發生之前,他也會提前打藥預防。他說:“不能等到發現蟲子后再打藥,那樣就已經造成減產了。”
望著即將收獲的金燦燦的麥田,這位“80后”新農人很有信心。他說:“我這2000畝小麥,今年預計平均畝產1200多斤,比去年增產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