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這是中國爭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步驟之一。
二氧化碳增多會導致地球出現溫室效應,如果讓AI來計算如何控制碳排放,得出的結論有可能會是兩種:一是需要多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二是停止呼吸。停止呼吸不可能做到,但種植植物似乎是一個簡單且有效的方法。良好的環境對削減二氧化碳有促進作用,綠水青山也必然會成為我國“雙碳”戰略的重要一環。
全球氣溫的穩定,是保證人類正常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雙碳”戰略的實施,其意義更可以理解為“人類保護計劃”,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抗洪搶險講究堵和疏,落實“雙碳”戰略亦需要堵與疏結合。“堵”就是從源頭上對產生大量廢氣的工作、生產作出限制,比如停止那些高污染、低功率,并且停工后對供應鏈、消費群體不會產生負面影響的產業,換句話說就是去過剩產能。“疏”則是盡可能通過其他環保方式和技術,替代當前各種可能排放二氧化碳的工具。
使用清潔能源,這是當前減少碳排放最為行之有效的方式。例如,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灶等幾乎沒有污染的清潔能源產品技術早已成熟,許多高層建筑引入光伏幕墻為樓內辦公場所提供照明,薄膜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已經為節能減排貢獻了不少力量。以電能作為動力的新能源汽車,也是節能減排的功臣。
近日,董明珠透露的“能發電的空調”,若最終被證實確實是真科技并推而廣之的話,那么在夏天有望大幅降低電網負荷,也有助于推動“雙碳”戰略的實現。
清潔能源技術的實現并非一朝一夕,獲得清潔能源技術需要大量實驗、測試,還需要大量資金持續不斷地投入,同時還無法保證一定能夠出成果,這又涉及到人才戰略和投資。“人才+資金”若能夠雙管齊下形成合力,對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整個產業結構、金融秩序穩定等方面都會產生積極作用。
從人才角度來看,清潔能源專業人才一方面可以以新材料為主陣地,發現、研發低消耗高效率的產品;另一方面還可以以物聯網為主,不斷優化算法,提出產業運營的工作方式,規劃路線提高效率。
從投資角度來看,投資一方面來自于國家戰略投入,鼓勵、引導高科技公司身體力行,推動雙碳戰略落地,另一方面則來自于民間資本,例如民間設立的科創基金,發動群眾的力量支持清潔能源的發展。
清潔能源夢想很好,但還有許多可能存在的問題,比如建水電站,應充分考慮過多投入是否會影響水流流速,從而導致入海口海水倒灌影響區域生態,或是用電設備如電池的生產過程及老化后的處理會否出現污染環境等問題,更要防止出現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以及核廢水排放這種嚴重破壞環境的公共安全事件。
我們不希望在解決一個難題的同時埋下更多隱患。盡管當前許多電子設備都采用可以反復充電的鋰電池,但極少有機構會告知用戶鋰電池報廢后的處置方式。當前被人們痛批的塑料,在歷史上也曾經風靡一時,輕便、廉價等因素令人們沒有意識到塑料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許多餐飲企業推出紙質餐具,噱頭是紙比塑料容易降解,殊不知紙的生產和紙餐具的加工對環境污染同樣嚴重,因此最好的辦法是餐廳提供消毒后的可重復使用餐具,對此介意的消費者可以隨身自備餐具。總而言之,沒有一次性產品的需求,就沒有一次性產品造成的污染。
“雙碳”戰略的落實,關鍵在于民眾意識的覺醒和提升,若是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意識到“雙碳”戰略的重要性,并從自我做起,例如減少或杜絕一次性工具的使用,以及減少燃油汽車的使用等,而是盡可能多地使用清潔能源,那么我國提前完成“雙碳”戰略目標就不是夢想。事實上,實現“雙碳”目標并非高不可攀,看似很大但卻離不開每個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