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綠色金融的關鍵一環,綠色信托已成為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不可或缺的力量。經歷了多年的發展,綠色信托已從概念逐步走向落地,信托公司紛紛加碼布局。今年以來,已有興業信托、中航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發布的多項綠色信托產品實現“首單”創新,不過,整體來看,行業仍存在投資期限長、流動性較差、投資成效有待評估、面向對象范圍狹窄等難題尚待解答。
覆蓋領域較廣
在新舊賽道換軌之際,綠色金融漸漸脫穎而出,成為信托行業轉型發展的最大共識。今年以來,市場上涌現出了多項“首單”創新的綠色信托產品,信托公司紛紛加碼布局。
具體來看,1月末,興業信托發行福建省首單碳排放權綠色信托計劃“興業信托·利豐A016碳權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受讓碳排放權收益權的形式,將福建省碳排放交易市場公開交易價格作為標的信托財產估價標準,向福建三鋼閩光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融資支持。
中航信托則與中國節能協會碳交易產業聯盟、上海寶碳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設立國內首單“碳中和”主題綠色信托計劃,該信托計劃將主要投資全國統一碳市場交易的碳資產。初始規模3000萬元,采用主動管理的基金化運作方式,投資標的覆蓋全國范圍內可交易的優質碳資產。
綠色信托領域覆蓋較廣,涵蓋綠色信托貸款、綠色產業基金、綠色股權投資、綠色債券投資、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公益(慈善)信托等多種模式。在綠色資產證券化產品上,今年英大信托發行首單“碳中和”資產證券化產品“國網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一期綠色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碳中和債)”,項目規模17.5億元,募集資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融資租賃項目。
在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看來,目前,綠色信托發展勢頭很好,信托公司圍繞綠色信貸、債券、股權投資、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等模式展開業務。綠色信托領域覆蓋較廣,在我國經濟綠色轉型發展加速的大背景下,綠色金融幾乎涉及到各行各業,綠色信托在其中可以起到引領潮流的作用。
可持續投資成趨勢
縱觀綠色金融發展史,早在2016年,央行等部門就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到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有助于加快我國經濟向綠色化轉型,釋放開展綠色投融資的鼓勵信號。
2019年12月,中國信托業協會下發《綠色信托指引》對綠色信托做出了明確界定,劃定信托公司可在綠色領域的布局產品與服務,掀起了綠色信托發展的浪潮。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銀保監會在2021年工作會議中再次明確,要積極發展綠色信托,綠色發展也上升至新的階段。
反映到數據上,《2020-2021中國信托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20年綠色信托存續資產規模為3592.82億元,同比增長7.1%,新增資產規模為1199.93億元;存續項目數量為888個,同比增長6.73%,新增項目數量360個。
在服務綠色環保產業探索發展的過程中,信托公司通過行業分析、地域分析,借鑒自身其他業務的發展模式,不斷加強對綠色信托產品的創新研究,積極對接市場需求。
資管研究員袁吉偉表示,未來,綠色信托會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客戶更加認可綠色發展理念和相關產品服務,國家政策導向更加清晰,也是現階段信托公司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與“雙碳”戰略相結合,負責任投資和可持續投資成為資管行業和財富管理領域最重要的核心趨勢,以ESG為代表的產品服務策略在海外已經形成一定成熟模式,在國內方興未艾,可以成為差異化發展選擇。此外,結合凈零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風險,設計創新性碳信托產品,也能夠豐富綠色信托內涵。
最大限度避免同質化
綠色信托行業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要想實現引領潮流的效果也并非易事。盡管行業已開始積極響應綠色信托,陸續推出相關產品,但綠色信托仍存在一些發展難題。
廖鶴凱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綠色信托投資期限長、流動性較差,投資成效有待評估;配套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全國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尚在構建中;有關專業隊伍尚在建設中,綠色信托的界定、認證、評估等工作都還有待建立完善;業務目前主要還是以政府主導的項目為主,面向對象范圍較為狹窄;中小綠色創新企業在評估體系尚未建立的當下幾乎無法獲得信托支持等,均是當前綠色信托面臨的難點。
“當前綠色信托正處于起步階段,內涵、概念和認識程度還不算太高,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其中的發展機會;綠色信托的商業模式、風險管控手段還不健全,需要逐步探索。”袁吉偉分析道。
廖鶴凱則表示,未來綠色信托的發展趨勢可能是碳排放權交易這類業務,符合世界能源領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伴隨著資源再分配和產業革命,關系到百萬億級的市場,風口之上,此類產品的創新開展勢在必行,深入參與有利于加速信托行業轉型發展,是目前少有的有足夠市場容量的能充分投入的轉型領域,也是有利于國計民生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方向,可以說誰把握了“碳達峰、碳中和”中的產業機會,誰就能在未來的信托轉型中占得先機。在這一過程中各家公司都需要根據各自的稟賦和展業區域產業特點開展業務,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比較優勢,占據市場份額,同時也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同質化的問題。
(北京商報記者孟凡霞李海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