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動汽車逐漸駛入千家萬戶,很多人好奇電動貨輪何時告別概念船,真正駛入航道。上周,長江流域最大載重噸位電動貨船“船聯1號”在南京成功首航的消息一經傳播,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2月28日下午,記者登上了這艘“無柴油”“無污染”“無噪音”的純電動貨船,零距離地感受到了江蘇制造的實力。
綠色貨輪徐徐啟航
南京市建鄴區江堤路西側是浩瀚的長江,載著半船砂石的“船聯1號”停靠于此。從船頭看去,這艘貨船總長58.5米,寬13米,水下的深度足足有4.2米,相當于近兩層樓的高度。而從船尾看去可以發現,不同于一般的貨輪,這艘船駕駛艙下方的甲板上整齊排放了兩只巨型的鐵箱。江蘇船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克兵介紹,這艘載重3000噸的貨船是由燃油船舶改造的新型電動貨船,甲板上兩只箱子里儲藏了這艘船的全部動力“源”。
孫克兵介紹,“船聯1號”原為國家標準內河干散貨運輸船,此次改造主要是拆除原來的柴油動力系統,在船甲板上安裝兩組可移動磷酸鐵鋰電池箱,存儲著2200度電,相當于30多臺電動轎車的電池容量。當船靠岸時,在碼頭岸邊的充電樁充電3小時便能航行120公里以上。
告別“柴油”“污染”“噪音”是這艘純電動貨船最大的亮點。孫克兵算了筆賬,相比燃油船舶,這艘貨船不會排放有害氣體,船舶故障率也大大降低,同時還大大節省了航運成本。他介紹,原來使用清潔輕質柴油年用油量約300噸,按目前柴油6.5元/升計算,年用油費用約220萬元。通過改造,每年成本僅為90萬元,每年減排標煤約500噸。
核心技術國產化率超九成
純電動貨船的研發成功,是船舶業進入電力驅動時代的標志。然而,改造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記者了解到,除江蘇船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外,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也參與其中。南京供電公司市場營銷部市場室齊路透露,船舶本體結構性相對復雜,從油改電需要將原有的系統徹底更改,利用全電船舶的電機系統,形成直流微網控制系統,并且電池的應用也十分關鍵。
齊路介紹,在大噸位電動貨船領域,國內外均沒有特別成熟的技術。在“船聯1號”改造項目立項后,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先后克服船舶直流微網系統、整船運行軟件系統、電池安全管理控制系統等技術壁壘,最終攻克燃油貨船全電動化改造難題,實現了核心技術國產化率達90%以上。
當前,江蘇被確定為國家岸電系統受電設施改造試點省份,港口正全力推廣燃油船舶靠港后的岸電系統。目前,江蘇全省港口累計建成岸電設施3036套。僅2021年,江蘇岸電使用電量3066萬度,同比增長76.7%。在“船聯1號”的改造中,我省還打通了純電動貨船的產業鏈,并積極推動建立相關的技術標準,從而為更多的不同船舶型號、不同大小運輸船只提供可復制的技術樣本。
船舶“油改電”未來可期
近年來,伴隨著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了低碳的重要性。同一時間,江蘇純電動船舶改造力度也不斷增大。2020年,長江首艘千噸級電動貨船在常州下水;2021年,純電動打撈船、純電動拖輪相繼在無錫、連云港交付使用;在執法船、游船、渡船等水上交通領域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電動船舶。近期,長江流域最大載重噸位電動貨船也在南京成功首航。
江蘇省造船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周社寧介紹,目前,江蘇內河流域有船舶超4萬艘,但90%以上的船舶均采用燃油動力作為推進系統,其產生的污染嚴重影響了我省的空氣質量與水環境。特別是船舶的生命周期長、排放因子大,僅以發動機尾氣為例,遠超汽車尾氣排放量,因此,電動貨輪發展趨勢日益凸顯。
電動貨輪的優勢顯而易見,且江蘇有了可復制樣本,是否意味著電動貨輪制造業將迎來風口。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還需觀望:電動貨輪替代現有的柴油貨輪,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首先,高額的改造成本會勸退部分船主。一艘載重3000噸的貨船售價800萬左右,而改造后的同等載重噸位的價格約1000萬,僅船只成本就高達200萬元。其次,兩者間續航的里程也有一定的差距。雖然短期面臨一定困難,但電動貨輪產業未來可期。周社寧說,今年,江蘇將在這艘船首航的基礎上,持續開展同類短途大噸位運輸船舶“油改電”試點,促進形成電動船泊系列標準,助力內河航運綠色低碳轉型。
( 江蘇經濟報記者 張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