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深圳特色“近零碳”建設路徑,到2025年累計建設100個近零碳排放區試點項目。近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了《深圳市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以先行示范標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擘畫“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藍圖。
《規劃》提出,探索深圳特色“近零碳”建設路徑。推行區域、園區、社區、校園、建筑、企業等近零碳排放區試點建設,高標準建設國際低碳城,加快推進龍崗區、前海合作區等碳中和試點示范區建設,打造一批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
據了解,近零碳排放區試點項目是指基于現有低碳工作基礎,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通過集成應用能源、產業、建筑、交通、廢棄物處理、碳匯等多領域低碳技術成果,開展管理機制的創新實踐,實現該區域內碳排放總量持續降低并逐步趨近于零的綜合性試點項目。
如何打造一個近零碳社區?根據2021年印發的《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區試點建設實施方案》,近零碳社區將以社區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總量穩步下降為主要目標,著力發展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節能低碳建筑,提供多層次綠化空間,建設慢行道路,利用碳普惠機制與各類宣傳活動提升居民低碳意識,倡導綠色生活。
位于深圳鹽田的萬科中心就是超低能耗建筑的典范之一。據了解,園區一方面由科技企業通過利用光伏發電與儲能、新型節能建材、智慧用能平臺等技術手段,大幅提升綠電使用比例并減少能耗;另一方面由萬科公益基金會探索以生物式處理方式為主的有機循環體系,例如借助黑水虻實現園區廚余垃圾100%在地資源化和堆肥實現有機質循環利用,大幅降低碳排放的同時增加碳封存。
《規劃》還構建符合深圳發展實際并兼具深圳特色的指標體系,涵蓋綜合、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和試點示范建設等四個類別共15項指標。
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融入產業、能源、交通、建筑、區域發展等相關規劃,積極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深入推進碳達峰行動,支持有條件的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到2025年,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消費比重達到47%,綠色低碳產業增加值達到2000億元,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達到81%,森林蓄積量達到447萬立方米。
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做好氣候變化影響及風險評估、預測預警和防災減災工作,將適應氣候變化理念落實到國土空間規劃、建設和管理全過程中,提升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到2025年,突發災害性天氣有效預警提前量達60分鐘,萬元GDP水耗降低至6立方米以下,城市供水儲備能力達到90天,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占比達到60%以上。
(首席記者 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