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柴智 蘇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視頻拍攝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龍希視頻剪輯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亮晨
2023 廣州田徑接力公開賽暨田徑分區邀請賽(第 1 站)5 月 13 日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鳴槍起跑,這項賽事落戶廣東,有為世界田聯接力賽提前練兵的考慮,也與廣東田徑擁有深厚的短跑和接力項目底蘊作為支撐不無關系。
近日,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采訪廣東省田徑協會秘書長、前二沙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兼總教練麥國強和中國田徑 4 × 100 米接力隊總教練黃淡偉,聊了聊多年來 " 廣東速度 " 在賽場上的故事,梳理出廣東在短跑和接力項目上長盛不衰、屹立不倒的背后原因。在人才梯隊建設、科學訓練理念和優秀教練員的培養等方面,廣東短跑早已形成具有廣東特色的規范化體系。
傳統 廣東扛起中國短跑大旗
體育圈如今說起短跑,廣東速度蘇炳添就是一塊金字招牌。在中國短跑的歷史長河中,廣東速度幾乎就代表了中國速度,他們在歷屆全運會爭金奪銀,多年來源源不斷地向國家隊輸送一批又一批的短跑運動員。
沈孝智被稱為廣東短跑界的泰山北斗,他最先在全運會的田徑場上吹響了廣東短跑項目爭金奪銀的號角。1965 年第二屆全運會,他與隊友并肩作戰,一舉為廣東奪得男子 4 × 100 米接力冠軍。其后蘇炳添的恩師袁國強強勢 " 接棒 ",在 1968 年創造了我國第一個男子百米電計時紀錄(10 秒 61),后又兩度刷新全國紀錄,并在 1979 年第四屆全運會包攬男子 100 米和 200 米冠軍。
與袁國強同期,廣東還出了一批接力人才。1980 年,袁國強、何寶棟、余壯輝和王少明稱霸國內男子 4 × 100 米接力,中國接力隊以此為班底出戰 1982 年亞運會," 廣東短跑四少 " 以破亞運會紀錄的成績奪得 4 × 100 米接力冠軍!
1983 年第五屆全運會,廣東田徑隊以 10 金創造歷史最佳成績,其中何寶棟獨攬男子 100 米、200 米、4 × 100 米和 4 × 400 米四枚金牌,成為當時國內體壇的 " 當紅炸子雞 "。
黃淡偉至今難忘 1986 年漢城亞運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當時舉國關注中韓金牌大戰,雙方的奪金爭奪持續到閉幕式前兩小時。在最后一項男子 4 × 100 米賽前,中韓的金牌數都是 93 枚,最后余壯輝與隊友奪得金牌,確保中國代表團在金牌總數上名列榜首,那一刻影響了我們這一代體育人!"
20 世紀 90 年代,廣東又涌現出黃淡偉、韓朝明、尹漢釗、呂兵、梁鏗等短跑名將,此后沈孝智的徒孫們撐起廣東短跑的半壁江山,蘇炳添、莫有雪、梁勁生、溫永毅、梁嘉鴻、嚴海濱、陳冠鋒和梁小靜等運動員又在百米賽道爭金奪銀。
麥國強將廣東短跑人才的培養稱為接力棒," 廣東短跑的傳承具有系統性和長遠性,我們就是一代接一代,像現在的新星陳冠鋒就有機會扛起中國短跑的大旗。" 正是廣東田徑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斷追逐體育夢想的赤忱之心,讓廣東的傳統優勢項目屹立不倒、薪火相傳、熠熠生輝。
探因 先天優勢與后天努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東短跑人才輩出、成績斐然,與先天的基因、天氣因素有關,也離不開教練團隊先進的訓練技術和理念。
廣東短跑運動員雖然身材普遍不高,但爆發力強、步頻快、動作靈活。在訓練環境上,廣東一年四季氣候宜人,運動員不會因為天氣寒冷而降低訓練質量。
在訓練手段和人才培養上,麥國強和黃淡偉均認為專業科學健全的培養和訓練機制以及 " 走出去、引進來 " 的利好舉措推動了廣東短跑整體水平的穩步提升。麥國強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教練員,我們對于短跑的認知更深。近年國外先進的理念、科學的訓練方法和大數據的精準把控,都讓我們的訓練增效顯著。田管中心‘走出去、引進來’的政策,也拉近了我們與國際頂尖水平的距離,像蘇炳添的外教蘭迪是他成績飛躍的有力推手,目前我們也派出陳冠鋒的教練梁嘉鴻去美國跟隨頂尖的教練學習,加上營養師、體能師、康復師等保障團隊和先進訓練器械的配備,整套體系已趨于規范化。"
此外,廣東民眾對于跑步和體育健身的高漲熱情,在麥國強看來也從側面推動了廣東短跑的蒸蒸日上。" 歸根結底還是跑步愛好者的增多,也就是具備超高運動能力的潛在人口增加,我們的選材范圍也就擴大了。"
黃淡偉認為廣東短跑與時俱進的訓練理念站在時代前沿," 我師父沈孝智當年就一直強調要勇于創新,將新的訓練理念和傳統經驗融合起來,相輔相成。而且廣東自下而上的培養體系也有助于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無論是基層的體校,還是省隊、市隊,教練員大多出自二沙運動訓練中心,大家的訓練理念和方法基本上一脈相承,這套體系易于發現好苗子,提升訓練效果,來到省隊后不需要在基本功上浪費時間。"
蛻變 細節中形成默契,意外中積累經驗
4 × 100 米接力,要求四名運動員在高速奔跑的過程中完成交接棒,考驗運動員的團隊合作能力,難度和風險度極高,比賽中任何的風吹草動和細節變化,都關乎成敗。曾經身經百戰的黃淡偉坦承 4 × 100 米接力出現意外是家常便飯。廣東接力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是在一次次的細節拿捏中形成了默契,在一場場的失敗與意外中積累了經驗。
黃淡偉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分享了兩個小故事,細數廣東接力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1993 年第 7 屆全運會,在代表廣東隊出戰男子 4 × 100 米接力的四名運動員中,只有梁銘忠的專項是 100 米,而且還沒有進入最后的決賽,黃淡偉主攻 200 米,鄭育斌的主項是 400 米欄,羅旭明的主項是 200 米和 400 米。" 當時論整體實力,我們最多能拿到銅牌,像廣西隊、四川隊中都至少有兩人跑進百米決賽,但我們就是憑借交接棒的默契配合,最終笑到了最后。廣東向來都特別重視交接棒技術,無論是經驗還是訓練手段都要強于其他對手,所以全運會上 80% 至 90% 的接力金牌都是廣東奪得。"
在挫折與失敗中淬煉,是競技體育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盡管廣東接力在比賽中已將細節做到極致,但意外失金依然是成長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2001 年第 9 屆全運會在廣州舉辦,作為東道主,廣東隊成為當之無愧的奪金熱門。" 當時我們的整體實力非常強,200 米、400 米的冠亞軍都被廣東隊包攬,而且賽前也將細節做得非常到位。那時候運動員側面還有號碼布,為了避免擺臂過程中接力棒插進號碼布的空當處,出現掉棒的情況,我們特意拿膠布貼得嚴絲合縫,但終究未能阻擋意外的發生。徐自宙在跑完第二棒準備交接時,由于其擺臂動作不太規范,接力棒直接敲在了自己的大腿上,不幸發生掉棒,直接導致這塊穩拿的金牌旁落,所以說任何小細節出現問題都會功虧一簣。"
廣東短跑不僅有速度,也有溫度,這是傳承至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 1 月,沈孝智教練因病去世,其徒子徒孫從天南海北趕來送沈指導最后一程,黃淡偉稱這就是廣東短跑大家庭般的溫暖。" 沈指導總是給我們傳遞正能量,我也希望廣東短跑的創新精神、永不放棄的拼搏精神能夠代代相傳。現在的年輕運動員是幸福的,他們能走出去感受國外的先進理念,也能在家門口參加高水平比賽。我相信本次廣州田徑接力公開賽對于提升團隊配合能力和積累經驗,都是很好的鍛煉機會。" (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視覺中國
責編 | 龍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