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海嬋 通訊員 曾思恩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美譽,具有生物學教育的資源,是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進行五育教育的“活教材”。日前,惠州市第八中學組織學生前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象頭山和“嶺南第一山”羅浮山進行實地考察研學。
據悉,該校生物科組劉學勇校長申報了省級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以惠州山水為例》,課題組組織選修本課程的高一年級部分學生調研,特別邀請了中學生物高級教師、博羅中醫藥學會首席顧問、中國林學會高級會員周天來老師指導研學活動,旨在提高教學教研水平,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對惠州本土生物學資源及中醫藥文化的了解。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象頭山,是北回歸線上一片難得的綠洲。其核心區面積為3635.6公頃,屬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課題組研學團隊到達象頭山后,參觀了保護區的科普長廊,開展了象頭山植物種群密度調查并跟隨周天來進行了象頭山植物認種活動。在這里,學生運用了高中生物課本中的樣本方法調查雙子葉植物種群密度,接觸到了在校園內未聞未見過的知識,并將所學內容整理成圖冊。
羅浮山是道教名山,也是著名的佛教勝地。葛洪在此煉丹修道,創立了“羅浮山藥”的著名方劑,被譽為“藥王”。研學團隊游覽了葛洪博物館,觀看了研究葛洪醫學和養生學說的實物、圖片及文獻資料,了解葛洪的醫藥人生。
在葛洪博物館前有一片青蒿園。在周天來的科普教學下,學生了解到青蒿素是從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藥物。經全國植物調查,國內商品青蒿共有6種菊科蒿屬植物,即青蒿、黃花蒿、豬毛蒿、茵陳蒿、牡蒿和南牡蒿。經抗瘧篩選,除黃花蒿以外,其余5種均無抗瘧作用(注:中國古籍中的青蒿以及中草藥中的青蒿往往是指黃花蒿)。因復雜的歷史原因,蒿屬植物中的抗瘧良藥最終被陰差陽錯地命名為“青蒿素”而非“黃蒿素”或“黃花蒿素”。在百草園中,學生開展中草藥認種活動,不僅認識了中草藥的形態結構,還掌握了每種中草藥的藥用價值。
在本次研學活動中,學生了解到中藥學的基本知識,領略到惠州山水的魅力,提高學生熱愛家鄉、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的意識。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黃磊
校對 | 潘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