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成敗得失的大問題。然而,最近聽基層一些同志反映,在實際調研過程中,部分領導干部習慣于走設計“路線”,搞“盆景式”調研,調研前都要精心設計調研“腳本”,提前按指定的“示范點”“樣板間”做好調研準備。試想,這樣的調查研究,往往只看到了實際當中最好的一面,卻忽視了工作中比較薄弱的環節,容易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毛病。
扎實的調研態度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踏踏實實沉下去,進得了群眾的屋,吃得了百姓的飯,能上百姓的炕頭聊天,也能下農民的地頭問苦。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在開展基層調研時,要繞過“盆景”,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帶著問號”直接深入基層一線,看最真實的現場、聽最淳樸的聲音、收集最原始的材料,沿著問題“究”下去,真正打通“末梢堵塞”,實現干群零距離、零隔閡、心連心。唯有少看“前院”和“盆景”,多看“后院”和“死角”,多到困難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交通不便的地方,睜大眼睛盯住“漂亮”之處,查找背后的“玄機”,才能摸清問題的癥結,找到真正的病根。
只看“盆景”就會錯過真正的風景,“繞著問題走”就無法發現工作需要改進和著力的地方。因此,調研不能回避問題,要做到奔著問題去。要善于利用考察、訪談、問卷等形式,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邁開步子、撲下身子,去車間碼頭、到田間地頭,發現并解決問題,聽基層群眾談真話、講實話、說心里話。絕不能為調研而調研,“搞表演”“走秀場”,出現弄虛作假“假把式”。要厚植為民情懷,帶著感情和群眾站在一起、坐在一塊、想在一處,揭一揭米缸、看一看住房,多問問“有沒有”“好不好”“需不需”,讓自己多些“泥土味”、少些“官僚氣”,真正地走進群眾、貼近群眾,了解群眾的所需所求和所思所想,切實拿出為民惠民便民的實招硬招,幫助群眾解決急需解決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這樣才能將調查研究做深做實做細做準,真正用真情下真功使真勁幫助群眾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
邱有昆(巧家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譚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