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粥左羅的第 3464期分享作者l維舟 編輯l 易小颯
來源 l維舟(ID:weizhousw)
分享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01
(資料圖)
全身心投入事業的人
遇到變故時可能更脆弱
一位51歲的老員工,在北京某設計院干了多年宣傳工作,日前被以“績效不好”為由開除了。她只要再熬四年就能退休安度晚年了,但已經等不到那一天了。
當晚9點,她從樓上一躍而下,三小時后被發現時已沒了呼吸。
失業很可能是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原本在集團旗下做雜志編輯,一向為人和善,轉崗后也兢兢業業,承受各方壓力,只求保住這份工作,卻還是沒能躲過這場風暴,回家還要面對同樣被裁員的丈夫和兒子。對她來說,原本的人生碎了一地,路走到了盡頭。
為什么她會走上不歸路?
我想那不僅僅是因為失業沒有保障的問題,更為根本的原因在于,長久以來她只會這一種活法。
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一輩子循規蹈矩地活著,小心翼翼地做人,也沒什么野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然而當有一天形勢大變,他們赫然發現連安穩度日也不可得時,倉促之間想不出來自己的生活還能怎么繼續,就此陷入絕境。
在上海陸家嘴的國金中心,常能看到一個精英范的女白領在大廳里踱來踱去,滿口金融術語。這乍看起來沒什么不正常,但問題是,四年來的幾乎每個工作日,她都會坐地鐵來這里打卡,獨自對著空氣自言自語。
知情者說,她原本是樓里某金融公司主管,“非常有能力、有素養的一個人”,被裁員后仍然每天準時來“上班”,“從不說怨氣話,都是行業術語,很有專業性,只是內心走不過來”。
不知她是否知道,自己的事跡在網上已經成了一個傳奇性的悲劇。
然而,這些并不只是個人的悲劇,也折射出我們這個社會的某些癥結:
一方面,人們總是被規訓要全身心放在某一事業上;但另一面,在出現變動時,這樣的人卻極有可能更為脆弱。
這一問題的根源,想來出自最基本的親子關系:父母不鼓勵子女的獨立,助長了他們的依賴,代際之間的紐帶也因此更為強固。
很少人察覺的是,這其中隱含的一個前提是,父母也永遠不會拋棄子女,但在組織關系中可沒有這一說,它可以既要求你效忠,在必要時卻轉頭扔下你不管。
02
單一依附于任何外部事物
都隱藏著巨大風險
十多年前,我就意識到了這一點。那時看到有的下屬撲在工作上,我會找他們來單獨談談:“在工作之余,你還有什么業余愛好?如果沒有,我建議你培養一個,跑步、攝影、芭蕾,什么都行,但至少有一個,否則,你早晚會憎恨這份工作。”
我當然知道,現在的許多行業,往往都得全身心投入才能做好,忙起來能把你所有精力都吸干,以至于下班后都沒力氣再顧及生活;但正是此時才尤其需要警惕:單一依附于任何外部事物,都隱藏著巨大風險,只有當你的生活有多個支點時,才不容易因為其中一根支柱崩塌而倒下。
看起來違背直覺的是,這樣生活更為多樣的人,工作狀態也許反倒更好。因為他有一個心理緩沖地帶,更能以平常心來看待變動,而不至于出于恐懼緊緊抓住那份工作,那種持續的緊繃感其實相當讓人疲憊。就算是機器,一味上緊發條也并不能讓它處于最佳狀態。
習慣了單一依賴外部的人,看起來按部就班,但當環境發生變動時就能看出來,這種安穩、平靜乃是一種假象。
不獨立的人其實是不穩定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容易驚恐,因為一個人越是倚賴外在的東西來肯定,個人的價值感就越是會陷入脆弱的不確定之中,當失去那唯一支柱時,他們很容易導向自我否定。
只要仔細觀察下我們這個社會就不難發現,它向來鼓勵、褒揚那種單一的取向,把專一視為美德,而靈活變動倒像是不可靠。
這讓許多人習慣于將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別人身上,在一個加速變動的時代,他們仍死死抱住原有的觀念,難以做出應有的調整。吊詭的結果是,正是這種僵硬,到頭來可能讓自己更容易被淘汰。
對任何人來說,當然是極不好受的。有時,這種心理轉變以一種巨大的幻滅出現:從完全相信到什么都不信。
然而,這并不總是意味著能帶來新生,就像那些經歷了下崗潮的老一代,在一輩子的信念破滅之后,大多數人也許都無法適應新生活,反倒更強烈地渴慕體制內的“鐵飯碗”。
也就是說,在中國社會,很多人為了獲得“安穩”、避免風險,寧可放棄開放性和自我提升的機會。張秋子在《堂吉訶德的眼鏡》中恰如其分地指出這其實本身就是個難以察覺的悲劇:
你用一輩子犯了一個錯,最后知道錯了,卻沒有時間改了。所以,只能嘴硬,只能死不認錯——這倒不一定是個糟糕的人,但一定是個有限的人。這就是石黑所謂的“蹉跎”(waste),我們被包裹在時代的濃霧中,其實根本看不清自己的命運。
△《天堂電影院》劇照
03
無論沒了什么
都要能活下去
在一個風險社會中,個體遲早要學會這一課。
不久前,有一位讀者和我說,她24歲了,兩度考研失敗,索性去了一家小公司工資僅夠生活,但至少生活步入了正軌,“可是感到隱隱的不安,我不是不能脫下長衫,還是想要讀書,并不只是為了好找工作。離開了家,以前父母的那座大山漸漸遠去,他們也終于明白我并不像他們期待的那樣,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心里有一種火焰,在工作的細縫中溜進來,然后痛苦,那不是絕望,而是細碎的痛苦,像小蟲子一樣。”
我能理解那種痛苦,畢竟我也是這么過來的,但我想說的是,也許多年后你會感謝這一經歷,正是它造就了一個人在不確定性的海面上浮沉的生活能力。
工作、生活、讀書的平衡,并不是一個持續到將來的靜態局面,恰是一個需要自己不斷調適的動態平衡。
大學里我曾讀過陳丹燕的《獨生子女宣言》,一個上海女孩子在失戀后陷入消沉,她父母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要記住,在這個世上少了誰都要能活下去。
這話乍聽起來似乎有點像“好死不如賴活著”,但其實有著本質區別,因為它強調的并不只是“活著”本身,而是不能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實現精神獨立。那不僅需要我們的人生有多個支點,更重要的是,從外在依賴轉向自我依賴。
毫無疑問,在一個保障機制不健全的社會中,要獨立生活并不容易,有時甚至需要超人般的勇氣,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在這個時代,沒有哪個外部力量能讓我們永遠依靠,真正能拯救我們的,是且一直是我們自身化威脅為機會的內在能力。
推薦閱讀:1、2、34、END
普通人如何通過寫作賺錢?
歡迎報名粥左羅7天寫作特訓營了解
只需要9.9元
實戰課程+社群服務+打卡作業??
助教老師一對一點評
粥老師的2次專屬直播+答疑????
有寫稿賺錢的多種方法
有投稿寫稿的路徑指導
長按二維碼報名
【通知】最后250個名額,送簽名版《學會寫作2.0》和5門課,加入3天內無理由退款,0試錯成本進來體驗下,掃碼有詳細介紹
看完記得關注@粥左羅
及時收看更多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