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Id=323}}
·PE跌破20倍!寧德時代股價逼近3月低點,國內機構稱“大摩盈利預測明顯偏低”6月7日,寧德時代大跌。當日盤中,該公司股價最低至204.5元,距今年3月下旬低點咫尺之遙。此次異動,源于今日早間摩根士丹利發布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將寧德時代評級下調至“低配”,原因為“可能在市場份額和利潤率方面的風險增加”。對此,國內有機構認為“大摩盈利預測明顯偏低”“市場反應明顯過度”。詳情>>
(資料圖)
{{mpId=665}}
·“假首付”貸款再現,債市監管風暴持續多家機構被罰5月金融機構合計收到金融六司804張罰單,罰單數量環比略增1.9%,合計處罰金額1.59億,環比2月減少30.7%。5月機構受罰方面,銀行機構中郵儲銀行和廈門農村商業銀行無論罰單數量還是處罰金額均居前。非銀機構方面,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和中國人壽財產保險無論是罰單數量還是合計處罰金額均居前。處罰趨勢方面,5月又現“假首付”被罰,隨著樓市再度趨冷,首付違規行為再受關注。詳情>>
{{mpId=291}}
·防范硅谷銀行風波“重演”,美聯儲擬調高大型銀行資本金據媒體報道,為了避免硅谷銀行擠兌破產事件“重演”,美聯儲計劃在月底發布新的銀行監管方案,即將大型銀行的資本金上調最高20%。而據知情人士透露,相比以往,此次美聯儲監管新規還有兩大新變化。詳情>>
{{mpId=246}}
·高考招生新風向:學校擴招、專業上新、試驗班升級6月7日,2023年高考開考。1291萬報名人數再創新高,不由讓考生擔心:今年的錄取率會不會下降,考進名校的競爭會不會更激烈?記者梳理發現,今年高校招生計劃基本保持穩定,部分高校小幅擴招,尤其是向新校區、新專業傾斜。官宣今年將擴招的高校中,不乏這些名校。詳情>>
{{mpId=867}}
擠出泡沫、脫虛向實,AI大模型正在回歸價值投資?
商品推薦、交通管理、生成文章、代碼編程、電影特效制作……自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AIGC浪潮席卷全球,上下游產業鏈也因此大放異彩。市場行情的高景氣直觀反映在股價上,無論AI公司是否盈利,其股價多呈上升趨勢。一些與AI概念有所關聯的游戲、傳媒等企業,股價也在普漲。不過階段性來看,近段時間個股的走勢開始分化,有的繼續狂歡,有的則出現回調,這是AI大模型回歸價值投資的前兆?還是市場進一步沖高前的短暫平靜?詳情>>
{{mpId=1656}}
搶奪小鎮青年的第一杯咖啡
三四五六線城市的咖啡之戰越燒越旺。瑞幸和庫迪在北方城市的擂臺賽尚未結束,幸運咖已經在廣西欽州開出了第2300家門店。諾瓦喊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口號,tims也雄心壯志地要把門店數量拉升到千家。根據美團發布的《2022中國現制咖啡品類發展報告》,從2020年到20201年,美團外賣咖啡在四五線城市的訂單量同比增長分別為257%和253%,遠遠高出一、二線城市的增長速度。經過前一輪次的發展,超一線城市的咖啡市場已經逐漸接近天花板,上海的核心區域平均100米就會出現2-3家咖啡館,門店總量甚至超過了紐約、倫敦和巴黎。低線城市無疑是更大的市場。詳情>>
{{mpId=1170}}
中國國內消費或是未來6至12個月的重點機會
中國在本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可能增長的預期是合理的。在家庭儲蓄和促進企業發展的政策態勢下,消費將成為關鍵動能。但是,更快、更持久的復蘇將需要額外的政策措施,從結構上增加消費在中國 GDP 的占比。中國經濟有別于發達國家增長遲緩和衰退的態勢預示著中國企業利潤和現金流量的前景明朗,使之在2023年其余時間成為宏觀經濟多元化,以及股票和固定收益資金流的理想目的地。詳情>>
{{mpId=1358}}
“腰部”大模型,活在故事里
相較于撥弄概念的元宇宙,AIGC應用需要更多技術支撐。因此,對那些體量不足以支撐大模型研發,但同樣渴望講述AIGC故事的玩家來說,接入大廠的方案或許是唯一的選擇。歸根結底,除游戲產業、企業內部的降本增效,以及一小撮人能在賣課、賣ChatGPT帳號等極度細分的領域內賺到錢以外,AIGC賽道尚未跑出成熟、可復制的商業秩序??v觀不斷入局的玩家們,有的將AIGC視作了曾經的元宇宙,作為服務于特定訴求的“工具”;有的則想通過一場押注,賭得打開金礦大門的鑰匙。殊不知,在這場淘金熱里,賣水才是現階段正經能賺錢的生意——國內AIGC的游戲,最后大概率還是幾家ToB巨頭的游戲。詳情>>
{{mpId=655}}
淄博靠的不是燒烤,是態度
淄博燒烤沒什么秘密武器,羊肉、小烤爐、小餅、蘸料,配方簡單、復制非常容易,但人潮還是涌向了淄博。騎著三輪賣綠豆糕的大爺被網友追到翻了車,他把配方公布出來讓大家自己在家做,但網友還是熱衷于滿城搜尋綠豆糕大爺。如網友所說,沒有人缺這一頓燒烤、一口綠豆糕,缺的是淄博別具特色的人文環境。從消費產品到消費場景和情感,淄博燒烤和小吃并不高級,但卻透露著中國鄉土社會“交情”的獨特魅力。淄博熱潮,是一場典型的“中國式品牌營銷”的勝利,也是中國式“交情”的勝利,對消費品牌塑造有著別樣的啟示。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