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年前的立春之夜,以冰雪之名,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一年后的火熱盛夏,世界的目光再次因體育匯聚中國。冰墩墩的故鄉—四川成都將迎來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
6月10日,成都大運會火炬傳遞在北京大學啟航。大運會火炬將在哈爾濱、深圳、重慶、宜賓傳遞,之后,火炬將回到成都傳遞,并于7月28日,在成都大運會主火炬塔點燃。
大運火種今日在北京傳遞
成都大運會是中國今年首個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也是繼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后中國舉辦的參加國家最多和入境人數最多的大型活動之一。
接續冬奧精神,遇見青春大運,成都要向北京學習什么?
雙向奔赴
成都和北京有哪些相似性?
今年4月,成都大運會開幕倒計時100天之際,成都大運會官方特許零售北京鳥巢旗艦店正式落成。這是繼北京夏、冬季奧運會后,北京國家體育場唯一落成的大型綜合性賽會旗艦店,自此,“蓉寶”正式在北京安家,加入“福娃”“冰墩墩”的朋友圈。
走過冬奧會,迎來大運會。因體育的連接,成都和北京在雙向奔赴的路上更加“合拍”,兩個城市的相似度也不少。成都和北京都擁有雙4F級國際樞紐機場,這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這意味著兩座城市在航空交通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
從人口規模來看,雙城的城市人口無限接近:2013年末,成都常住人口為1429.8萬人,與北京(2114.8萬人)存在685萬的人口差;十年后的2022年末,這一差距已縮小至57.5萬人(成都2126.8萬人,北京2184.3萬人)。
而從全球最權威的城市評級機構GaWC的世界城市排名中,北京連續位列前茅,而成都2010年才首次上榜,位列252名。但在最新的城市排名中,成都已躋身第59位,與北京僅53名之差。
作為史上第一座雙奧運城市,北京收獲了滿滿的奧運遺產。如何緊跟北京,借盛會向世界遞出天府文化名片?成都正全力以赴,在即將到來的大運會上“發力”。 截至目前,已有96個代表團,6500名運動員報名參加成都大運會。大運會不僅是一場高水平國際綜合性賽事,更是一場翻越山海、奔赴夢想的青春盛宴,也是一次與世界的正面對話。
北京好經驗①
賽事“長尾”迅速提升城市知名度
在北京冬奧會帶動下,延慶知名度迅速提升,全域旅游加速發展,成功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張家口則以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為龍頭,以冰雪經濟為特色,以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為重要抓手,打造國際冰雪運動和體育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體育產業鏈
由此契機,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成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力抓手,賽后,國家和京冀兩地相繼出臺系列發展規劃,將充分利用冬奧遺產,強化區域協同和支撐體系建設,推進體育、文化和旅游多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打造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協同發展新高地,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開辟廣闊前景。“用好冬奧遺產,關鍵要把冰雪的底色、奧運的特色轉化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民生就業的實招。”北京體育大學中國體育政策研究院院長鮑明曉說,把資源變產品,把產品變市場,推動冰雪產業發展,是最實在的冬奧遺產利用。
觀照成都,大運會的“長尾”效應也將在區市縣顯現。目前,成都正全力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大運會將在“國際”與“消費”兩個維度為其提供增長動力。仲聯量行成都戰略顧問部負責人于清華觀察到,大運會主場館的建設拉開了東安湖體育公園開發的序幕,其包含“一場三館”,總面積超5000畝,以主場館為核構建的“東安湖活力城”,現已成為產業、生態與消費發展的熱土。產業方面,已簽約引進18個重大產業項目,其中百億級項目3個,包含威馬汽車全球研發總部、浙江大華等。生態方面,以“一湖映一閣,四園十二景”打造世界公園城市的自然會客廳,公園綠道重要節點與商業集市、體育賽事、生態觀光、電子競技等復合業態相結合,已經成為本地居民消費者熱衷游覽的熱門目的地。
成都市政府副秘書長、市體育局局長、大運會執委會機關黨組副書記熊艷介紹,成都市以大運村和東安湖體育公園為重點,策劃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驗、“中國成都·公園城市”主題藝術展。梳理出成都熊貓基地、三星堆博物館等15個文化交流點位,推出“世界遺產經典之旅”“三國文化攬勝之旅”等10條精品體驗線路。在東安湖體育公園內建成成都大運會博物館,展廳面積3300平方米,已陳列900余件實物和8萬余份文獻影像藏品,賽后將向市民和游客開放。
北京好經驗②
大型賽事挖掘更多城市機遇
長期賦能經濟增長
根據北京冬奧會《賽后遺產報告》顯示,在場館利用方面,賽后,冬奧場館將深入實施賽后利用計劃,推動所有場館全面對公眾開放,組織開展豐富的群眾性健身體驗活動,服務全民健身,通過加強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申辦各類高水平冰雪賽事,落地冬季運動培訓基地。同時,積極推動場館開拓非雪季戶外運動項目,開展多業態經營,推動實現四季運營,融入地區整體發展,轉化為帶動發展的新動能。
比如,國際滑聯世界首個“卓越中心” 落戶國家速滑館,推動滑冰運動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推廣普及。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與國際雪車聯合會等方簽署《諒解備忘錄》,未來將定期舉辦國際雪車聯合會各類賽事和訓練營。
在本次大運會籌辦中,成都堅持節約節儉可持續原則,全面建成49個場館,其中新建場館13處、改造場館36處,場館功能硬件和服務軟件全部達到國際比賽標準,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大運村設在成都大學,新建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等單體建筑22棟,賽時可保障1.1萬人入住生活,賽后將移交成都大學教學使用。
具備一流硬件,就更有實力申辦高水平賽事。“舉辦國際和全國性高級別體育賽事,是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的核心。”成都市體育局副局長祝江力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2023年,成都體育賽事呈現出強勁復蘇態勢,立足于高效助力城市影響力的提升,全面重啟ATP250成都公開賽、世界體育舞蹈節、鐵人三項世界杯、國際網聯世界巡回賽青少年年終總決賽、國際籃聯3對3世界巡回大師賽等國際賽事,將舉辦成都馬拉松并恢復參與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考核。
而立足于推動競賽表演業高質量發展,成都正統籌舉辦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中國女子籃球職業聯賽總決賽、中國圍棋甲級聯賽等全國高水平職業聯賽主場賽事,全年將舉辦國際賽事22項,全國性賽事36項。來自仲聯量行的分析認為,大型賽事挖掘更多城市機遇,長期賦能經濟增長。作為世界級賽事,大運會將成為成都乃至整個西部地區與國際對話的窗口,更是展示和應用成都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創新優勢產品的重要場景,有望為成都對外貿易等諸多領域的發展提供動力,吸引國際資本,挖掘合作機遇。
專家觀點:
“國際+消費”雙驅動
區域價值再提升
從北京的奧運遺產紅利,展望成都大運未來。仲量聯行成都戰略顧問部負責人于清華認為,可以感知的國際吸引力提升,將帶動成都消費的“國際”化。以2011年大運會舉辦地深圳為例,深圳當年累計接待游客7698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021萬人次,占比達到13.3%,旅游客群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大型國際賽事活動在增強城市國際知名度與吸引力的同時,更多國際游客到訪帶動旅游客群結構的改變,進而帶動消費產品的國際化。
成都大運會及未來更多國際大型賽事活動的落地,結合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將帶來更多的國際游客,推動旅游消費產品的革新。一方面,一批更具國際化視野與服務水平的旅游產品及場景將不斷出現,通過發展免退稅經濟等措施,提升成都消費產品的“國際化”。另一方面,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熊貓等超人氣IP、火鍋等美食元素以及“公園城市”“休閑城市”的氣質,將被更多游客帶向全球,助力在地文化走向國際。
同時,“公園+體育”“文化演藝”將增添成都消費的“特色”化。隨著消費升級和冬奧會等賽事的帶動,體育運動的大眾參與度快速提升并進入細分發展時代。在成都,滑雪、露營、騎行、滑板等戶外運動方興未艾,受益于需求端走強,各細分領域的體育運動零售品牌,如ARC’TERYX始祖鳥、PATAGONIA、BURTON、SALOMON等品牌的西南首店、旗艦店紛紛搶灘成都。體育消費正為成都的“首店經濟”添磚加瓦,“公園+體育”將成為成都消費的特色標簽。
此外,“文化演藝”消費正迎來巨大增長空間。大型賽事的體育場館,由于其在空間及平面具有“非標化”特征,成為文化演藝等業態發展的優質土壤。成都享有“演藝第四城”的美譽,大運會豐富的場館設施將成為體育活動賽事、演唱會、音樂節、電競、演藝及夜間經濟發展的重要承載地,推動“文化演藝”消費產品的供給,為成都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增添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