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青山常在 倚綠生金
——關嶺推進石漠化治理實現生態與經濟齊頭并進
□本報記者 高智
在關嶺自治縣14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熔巖面積達到1160.62平方公里,石漠化率高達42.5%。長期以來,石山荒坡的“灰色調”宛如一道道“疤痕”,一度成為該縣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十年生態建設長跑,關嶺一步一個腳印走出綠水青山,一筆一點青綠畫出“生態關嶺”。
十年來,關嶺全縣上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與經濟并重、共建與共治并行、發展與保護并舉,推動石漠化治理取得新成效,產業發展取得新突破。2021年,該縣被評為全省“南方典型草原生態保護示范區”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今年,又積極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
“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是我們全力構建‘生態關嶺’,遵循綠色發展,科學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不斷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的行動指南。”該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潘文成說,自2019年以來,關嶺全縣實施退耕還林8萬畝,實施花椒種植11萬畝,森林撫育項目13萬畝,種植飼草5萬畝,積極爭取各類生態建設資金達4億多元。
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要求,關嶺把以“林”治石、以“草”治石、以“藥”治石作為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的重要方向。
針對不同區域石漠化嚴重程度和土地性質,關嶺以“宜封則封、宜撫則撫、宜造則造、宜修則修”的原則,采取退耕還林、國儲林、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引林入山”,并在全縣海拔1200米以下的公路沿線、北盤江沿岸等地區種植以花椒為主的經濟林,積極打造產業示范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