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真金白銀流向這“20%”的公司。
來源丨創業邦(ID:ichuangyebang)
商家80%的銷售額來自20%的商品,廠家80%的利潤由20%客戶創造,20%的強勢品牌,占有80%的市場份額......
(相關資料圖)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發現“二八定律”后,“二八定律”被廣泛應用在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那么,在中國一級市場投資交易中,VC/PE能否逃過“二八”魔咒?
本文以2020—2023年5月每年獲投且披露融資金額的公司為全樣本,將已披露融資額的公司對應的融資金額自高向低排序。我們發現,如同社會80%的財富集中在約20%的人手中一樣,中國一級市場,80%的投資也集中在約20%的頭部公司(按當年融資金額)如下圖所示:
圖說:近4年,一級市場80%融資金額對應公司數量占每年樣本的比例均在20%上下波動
睿獸分析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一級市場合計有10316家公司獲得融資,其中明確披露融資金額的公司約有2840家(樣本),合計披露融資總金額約8546億。約17.9%的頭部公司(510家)拿到6838億元,占披露總金額的80%。
同樣測算2021年披露融資總金額的集中度。睿獸分析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一級市場合計有11217家公司獲得融資,其中明確披露融資金額的公司約4100家(樣本),合計披露融資總金額約12000億。約23.4%的頭部公司(960家)拿到9600億元,占披露總金額的80%。
再測算2022年融資金額流向。當年,中國一級市場合計有6900家公司獲得融資,明確披露融資金額的公司約3800家(樣本),合計披露融資總金額約6839億。約23.6%的頭部公司(900家)拿到5471億元,占披露總金額的80%。
2023年前5個月,中國一級市場合計有1965家公司獲得融資,其中明確披露融資金額的公司約有1257家(樣本),合計披露融資總金額約2156億。約22.6%的頭部公司(285家)拿到了1725億元,占披露總金額的80%。
通過上文對已披露金額的近四年融資公司作為樣本,我們分析后不難發現,每年中國一級市場80%的融資金額基本集中在20%的公司,即約80%的資金流向20%的頭部企業(因20%公司一級市場吸金能力較強,本文將每年這20%的公司稱為“最吸金公司”),基本符合二八定律。
以下,再以每年的“最吸金公司”為樣本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其行業集中度非常高,如下圖:
如上圖,就2020—2023年5月來看,每年“最吸金公司”基本集中在醫療健康、智能制造、企業服務這三大領域且這三大領域的公司就占當年全部“最吸金公司”的60%以上。
2020—2022年,“最吸金公司”中的行業TOP3均為醫療健康、智能制造、企業服務。2020“最吸金公司”中醫療健康公司有150家,占比29.7%,智能制造公司106家,占比20.92%,企業服務67家,占比13.16%。近幾年無論港交所還是A股尤其是科創板都對醫藥企業張開懷抱,使得醫療健康行業一級市場受資本關注度逐年升溫,這也恰好每年“最吸金公司”中醫療健康公司占比較高相對應。
不過,到2021年,醫療健康行業占比小幅度下降約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排在第二的智能制造占比增加3.6個百分點。
2021年智能制造占比上升并非偶然,在之后的兩年,每年“最吸金公司”中,智能制造行業占比一路攀升,在2022年就已取代醫療健康,以38.47%的占比拔得頭籌,2023年1-5月,智能制造占比更是躍升至42.33%。智能制造包含集成電路、智能工廠、高端制造設備等先進技術類企業,智能制造是數字時代主要生產力,該行業近幾年資本投資熱度高漲。另外,在今年前5個月,汽車交通行業以11.36%的占比擠進前三。
再對比來看,2020—2022年,“最吸金公司”中所涵蓋的醫療健康類公司占全年獲投醫療健康公司的比例基本在26%-30%之間,即醫療健康行業全年獲投公司中有接近30%為“最吸金公司”;智能制造行業這一比例自2020年的15.64%一路增長至2022年的27.06%;企業服務占比則是從2020年的14.44%增長至2022年的21.74%。占比增加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行業高額融資公司在增加,行業頭部公司吸金能力在增強。
“最吸金公司”也意味該公司獲得較高的融資金額,但是否每年的“最吸金公司”中均為中后期融資?其實不然,據睿獸分析統計,2020年“最吸金公司”中,早期融資事件的數量(A輪及之前)占比為13.39%,2021年占比升至21.99%,到2022年達到28.61%,2023年前5個月的“最吸金公司”中,早期融資事件占比達到29.26%。
可見,每年“最吸金公司”中,早期融資事件的占比近四年一直穩步上升,也進一步說明,一級市場越來越多的早期公司獲得較大額度投資。如下圖:
圖說:近四年,每年“最吸金公司”中,早期融資占比穩步上升
以下選取2020年-2023年5月,每年“最吸金公司”中的天使輪融資,選取融資金額TOP10(按照融資金額降序排列)進行分析。
融資額TOP10的天使輪融資事件涉及10家公司,這10家公司分布在航天航空、數據服務、生物制藥、人工智能、半導體及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領域。
近幾年天使輪融資TOP1,東方空間,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航天航空裝備研發商。成立當年即獲5000萬融資,到第二年再獲4億元天使輪融資,經緯創投、紅杉中國領投,真格基金、聯想之星等跟投。
聚變設備運行控制軟件研發商能量奇點成立于2021年,成立第二年即完成近4億元天使輪融資,米哈游、蔚來資本領投,紅杉種子基金及藍馳創投跟投。今年4月,能量奇點再獲近4億Pre-A輪融資,明照資本、米哈游等參投。
成立于2019年的互聯網采購管理交易平臺博思數采在近期斬獲3.7億天使輪融資;新藥研發商橙帆醫藥、AR智能產品研發商細紅線科技、自動駕駛大算力芯片研發商輝羲智能均在天使輪階段獲5000萬美元融資。國產大模型創業潮下,王小川和王慧文均攜5000萬美元躬身入局。另外,半導體材料生產商阿基米德半導體及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商合博科慧在天使輪階段獲3億元融資。
每年的“最吸金公司”中,除出現2-3成的早期融資事件外,還觸發一家公司多次出現的情況,而這也意味著這家公司在近幾年頻獲大額融資。睿獸分析對部分頻繁出現在“最吸金公司”中的公司進行統計,發現這些公司多集中在汽車交通、半導體芯片行業且公司總融資金額超10億,甚至超百億。
汽車交通領域,自動駕駛系統研發商文遠知行成立于2018年,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D+輪融資,合計融資11億美元;車聯網產品及服務提供商博泰車聯網在2022年11月獲C3輪融資,合計融資22億;純電動智能汽車研發商哪吒汽車去年7月獲D3輪融資,合計融資金額高達145億;自動駕駛型解決方案提供商小馬智行合計融資10億美元,最新融資輪次為D輪。
半導體芯片領域,自2020年起多次出現在“最吸金公司”中的企業為芯片研發商地平線、EDA智能工業軟件研發商芯華章以及電子半導體材料制造商同光股份。
另外,跨境支付服務商Airwallex、能源產業互聯網公司能鏈集團及半固態電池研發商衛藍新能源也多次擠進“最吸金公司”中。
整體來看,中國一級市場“二八定律”即80%的錢流向了20%的公司。而每年這20%的“最吸金公司”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級市場風向,畢竟真金白銀流向的地方才是資本真正聚焦的領域。不管是2020年和2021年的醫療健康還是2022開始年拔得頭籌的智能制造,都是如此。
而“二八定律”的另一面,即20%的錢集中在80%的公司,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行業頭部競爭愈發激勵,但對于后梯隊或新入局公司,資本出手依然相對謹慎。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