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監管部門的消息,確證了阿里巴巴在周五的一天時間里的股價漲幅。其實,市場的躁動由來以久。2020 年螞蟻折戟于上市前夜,此后關于螞蟻的各種消息就從未止歇。而唯一確證的消息是 2023 年 1 月,中國央行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透露,2020 年 11 月以來,金融管理部門指導督促螞蟻集團等 14 家大型平臺企業的一些突出問題扎實開展整改,目前已基本完成整改。平臺企業金融業務的常態化監管框架也已初步形成。
某種程度上,螞蟻是一批企業的標識:在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浪潮中搭建起商業帝國的平臺公司。它們和螞蟻一樣,擁有類似的印記,比如都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或主動或被動地成為了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的供應商,當然,還有通過巨量用戶所帶來的多重渠道變現可能性。
隨著他們所建立的互聯網生態開始加上金融的鏈條,風險指數也確實在不斷疊加。這也是過去多年來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共同拷問,只不過,類似螞蟻這樣的大公司,有了更多 " 大而不會倒 " 的心理背書。但與此同時,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也暗藏其中。
(相關資料圖)
由此,平臺監管成為重大課題。金融監管部門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建立健全平臺經濟治理體系,出臺一系列制度辦法,初步形成平臺企業金融業務發展與監管制度框架,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
我們相信,經過了近兩年半的整改,其中存在的風險雷區基本被排除;而接下里的問題就是,在經歷了此前的 " 野蠻 " 生長之后,在經歷了一系列反壟斷監管和整改之后,平臺如何更好地成為經濟的加速器和動力源。
可以看到,在 2020 年之前,以互聯網平臺公司為代表的平臺經濟一直是一門商業的 " 顯學 "。這不僅是因為平臺型的組織本身是上一輪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成果,更為關鍵的是,他們確實正在通過新的技術應用提振效率、重塑生產力。這種重塑給每個人帶來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攜帶現金正在變得日益罕見,我們已經徹底習慣了 " 支付寶們 " 所帶來的生活方式變化。
體現在經濟數據上也能夠看出平臺公司對 GDP 增長的貢獻。 統計數據顯示,平臺經濟所處的數字經濟領域,已經連續 11 年增速顯著高于 GDP,持續發揮經濟穩定器、加速器的作用;而按照機構預計,到 2030 年,中國平臺經濟規模將有望突破 100 萬億。
整改結束,也意味著平臺公司們能夠在更規范有序的軌道重新出發。按照監管要求,螞蟻集團下一步將申設金融控股公司。2021 年 11 月,中國人民銀行也受理了錢塘征信有限公司(籌)的個人征信業務申請。由此我們將看到一個新的螞蟻。
創新讓螞蟻這家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擁有了服務億萬人的能力,也讓它在此后深切地體會 "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 的分量。對于站在新起點上的螞蟻來說,讓支付業務回歸本源,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和民生需求,或許將給這家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對于重新出發的螞蟻集團來說,比創新本身更重要的,是創新的發心,以及根基于此的創新路徑和方向。
秉持敬畏之心——相信無論是金融管理部門還是平臺企業,經歷這場整改都會對此有更深刻的理解。金融管理部門表示,將著力提升平臺企業金融業務常態化監管水平,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確保同類業務適用同等監管規則,實現公平監管。這意味著規范透明、一視同仁的監管和穩定的預期。換個角度看,基于公開、公平、公正基礎之上的常態化監管也正是平臺企業信心的來源。
中國的平臺經濟勃興,借助于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而當平臺公司再出發之時,人工智能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焦點。我們很樂意看到,在風起云涌的中國追趕者中,平臺公司還將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希望這些公司能夠重拾創業出發時的初心和熱望,在新的全球產業競爭中沖出重圍,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