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既是城市日常管理中的“關鍵小事”,也是事關城市治理能力的“民生大事”。為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走深走實,五里橋街道開展垃圾分類各項活動,逐步將“新時尚”推動成為“新習慣”。五里橋是如何答好垃圾分類這道“必答題”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爭當環保“啄木鳥”
“現在的垃圾箱房真不錯,一點臭味都沒有,扔完垃圾還可以順便洗個手,非常方便。”家住汝南街小區的張阿姨按照分類標簽提示將生活垃圾投放到對應的垃圾桶后,走到旁邊洗手池清洗雙手,再高高興興地去買菜。
這只是五里橋街道推廣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的一個縮影,更多環保的故事還在社區各處上演著。垃圾廂房外的告知牌損壞、垃圾桶臟污破損、濕垃圾桶內有混投……平日里,志愿者們就像“啄木鳥”一樣,“揪”出垃圾分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主動勸導不按規定投放生活垃圾的行為,引導他人做好分類投放。
朱鳳秀是汝南街小區的保潔員,每天她都要把小區內的垃圾箱房打掃干凈,并將20多個垃圾桶一一做好清潔,尤其是濕垃圾桶,沖洗是她每天的“必修課”。同時,她也是小區里的志愿者。在《上海市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前,她學習了垃圾分類小知識,“我每天與垃圾打交道,要是我都不知道,居民們更不會分類投放了。”除了自學以外,每天一到垃圾箱房的開放時間,她就準時到場值守,幫助居民正確分揀垃圾。時間久了,許多居民跟著她學到了不少分類常識,也自愿按要求進行投放。
如今,垃圾分類已成為五里人生活中的習慣,大多數人出門前就把垃圾分好類了,站在垃圾箱房前直接投放。不少居民紛紛表示:“這么多年過來了,大家都已經習慣了,丟垃圾時也會相互監督。”
變身“環保小先鋒”
“這題我會!粽葉是干垃圾。”“濕垃圾可多了,剩菜剩飯、過期食品、瓜皮果核等都算。”在五里橋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教室里,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搶答垃圾分類問題,一場別開生面的環保課正在進行。
五里橋街道以愛心暑托班為切入點,把垃圾分類和環保課程相結合,通過生動有趣的講解和互動,增強孩子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引導他們理解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重要性。在孩子們扔垃圾時,志愿者會站在一旁教會他們如何正確投放各類垃圾,幫助他們將學到的分類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與此同時,各居民區開展了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清潔家園專項行動,在志愿者的帶領下,小朋友們將不同類型的垃圾分別投入對應的垃圾袋中。孩子們一邊盯著地面搜尋垃圾,一邊嘴里念叨著垃圾的類別,如果遇到不確定類別的垃圾,也會主動詢問志愿者,志愿者則會耐心地為他們講解相關知識。值得一提的是,紫荊居民區為孩子們準備了環境保護倡議書,他們仔細閱覽后,紛紛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承諾以后積極踐行垃圾分類及參與清潔家園日行動,爭做“環保小先鋒”。
通過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五里橋街道在孩子們心里播下垃圾分類的種子,帶動家長參與到垃圾分類行動中來,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文明整個社會”。
垃圾分類看似“小事”,實則關系著千家萬戶。五里橋街道將繼續抓好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用心用情做好宣傳引導,帶動更多居民養成分類投放的好習慣。讓我們從自己做起,讓文明之花在“指尖”上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