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的巨災保險賠付只占到巨災引起的經濟損失的10%左右,這說明巨災保險在國內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利用價值。
(相關資料圖)
?7月以來,臺風扎堆來襲,“泰利”“杜蘇芮”陸續登陸我國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區,“卡努”預計于8月1日晚至8月2日上午在浙江省沿海登陸或近海轉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經濟損失慘重。
記者從國家減災網獲悉,針對“七下八上”汛期關鍵期強降雨多發、強度大、范圍廣、強對流天氣多、易致災等特點,福建、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廣西、四川、海南、天津、山西、江蘇等地均發布應急預案,有力有序準備。
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已分別于7月5日和7月28日緊急預撥共6.1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其中2.5億元支持重慶、四川等16個省(區、市)做好防汛救災工作,9000萬元支持福建、廣東、浙江三省做好臺風“杜蘇芮”防汛搶險救災工作。
面對強降雨引發的自然災害和次生災害,保險業應如何應對和理賠?
啟動巨災保險
持續性的集中強降雨,容易積水成澇,給公共財產、廠礦企業、基建工程、農田設備,特別是機動車輛等造成重大損失。同時,暴雨災害還嚴重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據福建省防汛辦通報,截至7月29日21時,“杜蘇芮”已造成福建145.45萬人受災,緊急避險轉移36.3萬人,緊急轉移安置15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08萬公頃,其中絕收面積456.61公頃;倒塌房屋90間,嚴重損壞房屋346間,一般損壞房屋間數4571間,直接經濟損失30.53億元人民幣。
保險業作為“社會穩定器”,一直在抗擊自然災害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7月3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劉云海公開透露,臺風“泰利”登陸后,轄內保險機構接到報案超1萬件,已支付保險賠款超2億元,湛江、茂名兩地巨災指數保險支付賠款3590萬元,有力保障受災地區生產生活。
對于臺風“杜蘇芮”,寧波市公共巨災保險發布了巨災保險報案、理賠流程提示。其中,寧波市行政區域內常住居民的家庭財產因巨災導致住房倒損的每戶年度累計賠付最高6000元的救助賠償、住房進水的每戶年度累計賠付最高5000元的救助賠償。在寧波行政區域內因巨災導致人員傷亡的,每人最高可獲賠20萬元撫恤救助。
人保財險寧波市分公司快速應對臺風“杜蘇芮”巨災保險理賠,接到報案后立即派出理賠服務小組,前往現場查勘定損。
此外,面對京津冀地區的持續暴雨,中國人保迅速開展防災理賠服務。截至7月31日12時,人保財險北京分公司共接報案近500筆。人保財險天津分公司對海河沿線400家企業及農險重點養殖戶進行排查,發現異動隨時溝通。人保財險河北分公司對全省167個低洼地點逐一排查,對易發生內澇地區的企業進行風險巡查,向地鐵等在建工程進行風險告知。
為應對臺風帶來的災害,平安產險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7月27日中午,溫州地區觸發巨災指數保險賠付標準,平安產險溫州分公司第一時間啟動綠色理賠通道,利用全流程線上化作業模式完成理賠結案,僅用25分鐘完成當地行業內首筆賠付,賠付金額47.99萬元。
記者了解到,截至7月29日10時,平安產險共接到相關報案6021筆,其中車險5613筆,財產險254筆,意健險147筆,農險7筆。在受災較嚴重的泉州、福州地區,投入施救車輛93臺,開展救援服務333次,完成案件結案支付297筆。
農戶、車主風險提示
持續的強降雨將對農業造成沖毀、浸泡、生長阻礙、病蟲害、機械損傷、疫情傳播等主要風險。記者了解到,針對上述風險,保險公司除了做好國家政策性農險宣傳推廣,做到應保盡保,讓農戶享受到國家農業保險惠農政策紅利,提高農戶抵御災害風險能力、降低財產損失,還針對特色、高附加值等農產品特性,開發了降雨指數、綜合氣象指數產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加強氣象數據系統互聯,實現指數觸發并自動化賠付,大幅縮短理賠周期。
強降雨還會對汽車車身設備造成損失。容易造成車輛大面積的水淹,對于未淹至駕駛艙內但浸泡時間較長的車輛會造成底盤金屬件的銹蝕,連接螺栓腐蝕后固定能力減弱,容易造成脫落。
另一方面,強降雨會對汽車行駛安全帶來風險隱患。強降雨天氣能見度比較差,同時受車輛內外溫差大影響,車窗容易起霧,造成視線受遮擋,影響行駛安全。行駛過積水路面時,輪胎容易抓地不牢而造成車身搖擺,高速行駛時更容易引發車輛側滑失控風險。當積水淹沒進氣口導致熄火或淹沒部分電器導致全車斷電時,容易造成車門、車窗無法正常打開,此時車內人員將會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
為助力車主做好預防和應對,多家保險公司發布提示:在暴雨來臨前,避免將車輛停放在地勢低洼區、易澇區、立交橋、涵洞、危房、邊坡、不穩固的墻體、廣告牌下方等區域,同時應盡量避開燈桿、電線桿、變壓器、電力線、鐵欄桿及附近的樹木等有可能連電的物體,應盡量將車停放于地勢高、安全保障強的停車場地,存放于地庫的車輛要提前準備好密封防水袋,做好防護措施。
當車經過立交橋下、隧道等大水滿溢的路面時,應停車查看積水深度,如水深已經超過排氣管,容易使汽車熄火,應擇路繞行。如車輛行駛中水淹導致熄火,應該將車放在原地等待拖走,切勿強制啟動發動機,避免汽車造成二次損壞。
此外,如果駕駛的是新能源車輛,雨天要格外當心。新能源車輛結構與傳統燃油車輛不同,水淹事故較易造成車輛和動力電池包內短路。如遇車輛涉水,要及時聯系保險公司或施救單位安排專業人員對車輛進行救援。
保險賠付率整體偏低
相比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保險的賠付比例顯得十分不足,尤其是對于民眾來說。以2021年河南暴雨災害為例,保險整體賠付率在10%左右,雖然與往次災害2%-5%的賠付率相比,保險賠付率有顯著提高,但仍落后國際上的成熟保險市場,其賠付比例平均水平為30%,北美地區甚至超過50%。
根據慕尼黑再保險最新發布的報告,今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災害總損失為1100億美元,高于10年平均水平。根據初步估計,保險損失達430億美元,也遠高于10年平均水平。
但今年上半年的總損失中只有不到40%得到了保險,這表明許多國家在多種自然災害中仍然存在巨大的保險缺口。從2013-2022年的平均半年損失來看,保險公司承擔了全球約35%的損失。
“一個值得警醒的方面是,我們一再發現較貧困國家的人們遭受的自然災害打擊更大。因此,通過保險等形式提供預防和財務保護要予以更優先的考慮。”慕尼黑再保險董事會成員Thomas Blunck表示。
瑞再企商保險大中華區財產險負責人秦夢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過去10年間,自然巨災帶來的損失在所有經濟損失中平均占比超過80%。1990到2019年間,世界上58%來自自然巨災的損失都沒有投保。巨災保險在發達國家從民眾個人資產到企業財產或政府資產中的覆蓋率都非常高,幾乎必不可少,保險深度達到60%-90%。
秦夢伶補充稱,相比而言,中國的巨災保險賠付只占到巨災引起的經濟損失的10%左右,這說明巨災保險在國內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利用價值。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個人財富的積累,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更頻密的極端天氣事件,其預期巨災保險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當然,保險業也在積極推進巨災保險的創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