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8月5日,位于河源市東源縣漳溪畬族鄉日光村多年生稻種植基地迎來首季收割。只見遍地金黃、稻香撲鼻,收割機在稻浪中來回穿梭,所過之處,只留下一行行稻茬。
今年4月,在深圳鹽田對口幫扶的支持下,漳溪畬族鄉引進耕種500畝多年生稻,建成河源首個多年生稻種植示范區。多年生稻具有“一種多收”和“一種兩收”生產模式優勢,在北緯28度以南的雙季稻區可以越冬,實現“一種多收”,種植一次,可連續收獲多年。而在北緯28度以北的雙季稻區,可以“一種兩收”,只需搶收早稻而避免搶種晚稻,緩解了早晚稻“雙搶”期間早晚稻農事間隔時間短和勞動力短缺等生產問題。
“對于多年生稻來說,第一年的收獲只是開始,接下來第二、第三年的種植情況更需要關注。”華大集團多年生稻項目經理于澤說:“預計我們在河源日光村的畝產將達到500公斤以上。”
多年生稻收割后留下的稻茬不需要翻種,在適宜的水肥氣候條件下,會像韭菜一樣長出新芽,節省買種、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生產環節及耕種成本,降低勞動強度。相比一年生水稻,“一種兩收”模式每年可以節約成本投入每畝約600元,而“一種多收”模式每畝節約1200元,按推廣一萬畝計算,分別可以節約成本600萬元和1200萬元,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我們計劃在日光村500畝種植基地的基礎上,邊推動邊擴增,在河源地區達到萬畝以上種植面積。”于澤說。
南方日報記者 余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