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鏟 串起一部武漢史
原標題:一把手鏟 串起一部武漢史(主題)
——訪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許志斌(副題)
【資料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李貝 實習生 黃惠茹
8月6日,武漢新洲區倉埠街曾家墩遺址,一處橢圓土臺,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這里開展考古發掘。酷暑之下,盡管現場搭起了遮陽網,考古隊員仍個個汗流浹背。
該所主要負責人、研究館員許志斌和隊員一起,拿著手鏟,埋頭刮面畫線,清理遺跡。作為考古項目負責人,許志斌就地層、遺跡、遺物等進行綜合分析,對考古隊下一步工作做總體安排。
近40年來,許志斌扎根武漢地區田野發掘一線,參與、主持大量考古項目,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延伸到明清。這些遺存串起一部武漢史,彰顯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參與、主持考古項目五六十個年代跨越新石器時代至明清
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是從事武漢地區文物保護、田野調查、勘探、發掘的主要力量。路上攔下老鄉的拖拉機去工地,夜幕降臨路過村子被狗追得到處跑,迫不得已夜宿牛棚……1985年入職的許志斌,憶起早年經歷笑著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還挺懷念那段歲月的,很艱苦,也很快樂。”
時至今日,多學科交叉的現代考古,科技范十足,但許志斌依然對田野考古飽含深情。在他看來,田野考古是考古學的基礎、靈魂,源源不斷地為中國考古學補給新鮮養分。
8月9日,許志斌(中)正和隊員一起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近40年來,許志斌一把手鏟,參與、主持的項目達五六十個,貫穿武漢地區五六千年歷史。在前不久舉辦的《武漢市出土文物精品展》上,許志斌結合經手的眾多考古項目,在展廳向觀眾現場導覽。
據他介紹,武漢地區歷次文物普查資料顯示,全域大量分布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文化遺存,他參與和主持發掘的武昌放鷹臺遺址,距今約5900年至4200年,是武漢年代較早的大型遺址。黃陂盤龍城遺址,曾是商王朝統治南土的據點,長江流域早期青銅文明的中心。新洲陽邏香爐山遺址商晚期及西周遺存的發現,表明商勢力衰落、西周崛起。江夏丁家咀戰國楚墓,是武漢地區長江以南首次發現的楚墓。
新洲發現了大量兩漢墓葬,且呈一定規律分布,至今地面上還可看到高大的土冢,“結合史料記載可知,新洲地區在兩漢時期應是一個區域中心。”許志斌說。
黃陂、江夏等地發現多個東吳墓地,印證三國時期武漢地區以孫吳勢力為主。武昌隋唐墓出土大量陶俑,其中的武士俑、胡人俑、駱駝俑等,是盛唐氣象、文化交流的直接見證。
“武昌、洪山分布著大量六朝墓葬,與史料記載的‘分荊置郢’歷史事件相吻合。”許志斌稱,南朝劉宋時期為削弱荊州地方勢力,設置郢州,以今武昌為州治,奠定了武漢作為湖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
宋窯遺珍、湖泗風華,是武漢考古的又一大亮點。許志斌稱,江夏湖泗窯址群是湖北分布面積最大的窯場之一,瓷器銷往兩湖地區,最遠到達長江下游的揚州。
“自朱楨起,明代楚藩盤踞武昌達273年,可以說‘一部楚藩史,半部明朝史’。”許志斌說,龍泉山楚昭王墓、二妃山楚藩宗室家族墓出土的精美瓷器,是歷史風云的印證。
全面揭示千年古城“北大門”助其融入當代生活
公元223年,為拱衛王都武昌城(今鄂州),孫權在今蛇山西北筑土石城為軍事堡壘,取名夏口城。之后,經六朝郢州城,至唐宋鄂州城、明清武昌城,至今,武昌古城建城已1800年。
“武勝門是武昌城的北大門,自古即兵家必爭之地,武勝門堪稱是武昌城歷史的活化石。”許志斌稱,因配合地鐵五號線曇華林站及和平大道南延工程建設,2018年至今,武勝門遺址考古全面展開。經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調查勘探及發掘,對武勝門的認識更加清晰。其主城墻橫貫于鳳凰山、螃蟹甲山一線,甕城及主城門布設于兩山之間。城墻為典型明清時期夯土包磚結構,墻基主體為多層夯筑的墻體,內外兩側以青磚嚴嚴實實砌筑。“地勢較低、土質較松軟的區域,墻基底部有密集的木樁打筑入地以加強地基強度,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方面的技術和智慧不容小覷。”許志斌說。
武勝門處于武昌區著力打造的“千年古軸”的重要節點,未來將創建武勝門遺址公園。因工程建設需要,武勝門甕城基址在留取資料后,需整體搬遷、異地暫存。因城墻基址體量巨大,結構復雜,考古隊和相關方因地制宜,對不同性質的結構采取恰當的方式進行轉移。其中,為保護一段保存相對完好的城墻,將墻體包裹得嚴嚴實實,刷石膏漿、貼棕片,穿上多層“防護服”加固處理后,再鋪設旋轉軌道、平移軌道,將其轉運至附近的工作棚保護,待基建工程完工后,再遷回原址,后期有望原樣復原。
許志斌說,歷史上,武勝門曾被反復損壞,也經歷多次修繕,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全面揭示,助力“沉睡”的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讓公眾共享考古成果。“每每穿行于曇華林武勝門地鐵站,想到古城門以一種特殊方式融入今天生活,作為一名考古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