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網哈爾濱8月14日電洪澇災害發生后,參與抗洪搶險的人們由于較長時間與洪水接觸、手腳等被水草和石頭剮蹭,易出現各類皮膚問題。哈醫大二院皮膚科主任栗玉珍教授建議對癥下藥,確保安全度汛。
栗玉珍提出,最常見的就是一些感染性的皮膚病,比如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其中細菌感染和真菌感染的發生率較高。抗洪過程中易發生一些破損部位,加上洪水的浸泡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出現疼痛性的紅色丘疹和水泡,此時就要用一些抗細菌的藥物,比如百多邦、復方黃柏液等等。如果只有外傷可以用酒精、碘伏等對創面進行消毒,這樣可以預防細菌感染的發生。真菌感染,比如俗稱的腳氣,洪水的浸泡也會導致病情加重,可以用抗真菌藥物控制和預防病情。防洪工作十分勞累也會出現病毒感染性疾病,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抗病毒治療,病毒感染可能發生在浸泡的局部,也可以發生在身體的其他部位,如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等。在連軸轉的高強度工作下,大家可能來不及鑒別它是細菌、病毒還是真菌感染,時間允許的話,建議到醫院甄別后再進行有針對性地治療,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同時,一些過敏性疾病,在潮濕的環境下容易誘發和加重,它與感染性疾病不同,比如濕疹,它是一個過敏性疾病,自覺瘙癢,抗過敏的治療是最佳選擇,可以吃抗組胺藥,比如服用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這類藥物都是很有效的。除此之外,還要加上外用藥的治療,急性發作的病人,瘙癢得比較厲害,首選糖皮質激素類的軟膏,如有繼發感染,可以加用抗菌素類藥物聯合進行治療。
此外,大家很關注如何預防,像有濕疹病史的,或者是家族性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在抗洪的過程中可以預防性地用點藥,局部用一些非激素類的抗炎藥,比如丹皮酚、他克莫司、愛寧達等;急性發作時,要首選糖皮質激素。在預防過程中,生活上的護理很重要,比如用清水把浸泡的地方洗一洗,及時擦干,預防濕疹或者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同時,還要注意休息,勞逸結合。
文字:顏秉光
視頻:史峻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