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深入上海的社區里弄,而非摩天大樓和商業區,我見到了中國人民的所居所在……”來自安提瓜和巴布達廣播電視服務公司的高級記者、主持人特里·朱尼爾·奧克蘭德·安德魯穿梭在人群中,忙著用手機拍照留念。
“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藍廳論壇舉辦前后,來自50多個國家的近60名記者,近期先后來到楊浦區,走進四平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撫順路睦鄰中心及蘇家屯路,接觸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實地考察中國式現代化的區域實踐。
睦鄰建設,為生活添一抹亮色
(資料圖)
4月23日上午,來自剛果共和國《布拉柴維爾快訊報》的記者梅爾韋耶·埃克索塞·杰西卡·阿蒂波,在四平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非遺技藝工作室內,見到了海派布藝團隊的阿姨們。她開心地與阿姨們聊天交談,現場不時發出歡笑。
這是梅爾韋耶·埃克索塞·杰西卡·阿蒂波第一次來到上海。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后,她迫不及待地注冊了微信賬號,加了許多本地好友。百姓的友好,讓她感到親切。“這里的人們看起來很幸福,對生活充滿熱情,帶給我很多溫暖。”
當天,在撫順路睦鄰中心里,來自贊比亞共和國《贊比亞時報》的記者多羅西·齊西加入了居民們的廣場舞隊,與阿姨們共舞。扭腰、轉身、擺手……盡管動作生疏,但舞蹈隊隊員們的鼓勵,讓多羅西·齊西很是興奮。“參與其中,我與她們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外國記者們所探訪的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地域面積僅2.75平方公里,實有人口10萬余人,人口密度較大,加之所轄居民區多建于上世紀50-80年代,是典型的老工人新村。近年來,“小得優雅、舊得有味”成了這里的代名詞。城區建設日益優化,令居民生活擁有了更豐沛的活力。
以四平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例,地處撫順路360號,毗鄰蘇家屯路風貌保護街,是“鬧市街口”的黃金地段。大門口的《上海弄堂雕塑》流露出老上海的人文氣息,吸引眾多留學生與游人駐足打卡;創新屋里,展示著周邊中小學生最新制作的木質模型、電機裝置等,全力激發青少年的自主創新能力;頂樓天臺上即將開放屋頂花園,玻璃房、讀書角、藝術廊,為老年人提供閑暇好去處……
“這座文化設施,為附近退休人群提供了一個公共空間,讓我印象深刻。退休人群常會不知道該做什么,但在這里他們可以開動雙手,調動思想,真正去做一些事。這是很重要的,這讓他們不會老去,青春永駐。”來自保加利亞共和國《言論報》國際部的記者塔尼亞·格盧赫切娃在屋頂花園里佇立良久,“我希望與中國人民之間增進往來,將這里的優質生活方式與治理經驗帶回我們國家。”
創新社會治理,展現“人民城市”生動實踐
楊浦“煙火氣”里,公共管理精細化水平正逐步提升……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居民們參與社區活動時的笑容,是楊浦堅持“三區聯動、三城融合”發展理念,全面推進實踐創新,增強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印證。
當前,楊浦著力打造“睦鄰家園”體系,不僅制定出臺了《關于深化睦鄰家園建設的實施意見》《睦鄰家園建設目標》《睦鄰家園建設導則》等實踐指南,還鼓勵各街道深入挖掘閑置資源,優化睦鄰中心和睦鄰家園建設,積極破解民生難題,全力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
五角場街道創智國定社區的“睦鄰門”,是中國式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典型樣本。社區排除萬難,在兩個相鄰小區的共用圍墻上打開一扇門,讓原本繞路而行的居民可以借此縮短出行時間,還能彼此串門、共享社區活動,共筑和諧交融的睦鄰社區。
此外,楊浦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格局已日益明晰。全區持續深化“一線工作法”,建立“三師三顧問”制度,提升頂層設計能力和創新治理效能。在社區政工師、規劃師、健康師的帶領下,“大家微講堂”將高校人文資源與思政專業力量引入市民身邊,背街小巷化身為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社區百姓齊聚一堂學習科學健身,樂享幸福生活……
在創新社會治理過程中,楊浦堅持“居民參與”原則,注重傾聽老百姓的真實呼聲。比如四平路街道的撫順路睦鄰中心,在建設前,這里是一個鞋城。在三次開展居民意見征集活動后,街道統籌居民們的想法,確定了設計方案,規劃了設施布局,最終贏得居民認可。“我認為居民的需求始終存在,而社區工作者要主動、深入地去挖掘、傾聽。”四平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沈英表示,“外國記者來楊浦考察,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次自我審視的機會。我們要更好地展示楊浦創新社會治理的成果,講好楊浦故事,促進國際友好交流,也要時刻提醒自己走近居民,盡最大努力滿足大家的所想所愿。”
楊浦的日新月異,是對“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實踐。今年,楊浦還將繼續以“最小治理單元”激活“最大治理能力”,以高水平基層治理保障“四高城區”建設高質量推進,以體制機制為抓手下好基層治理“聯動棋”,以能力建設為根本打造基層治理“先鋒隊”,以數字賦能為支撐探索基層治理“未來路”,致力于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