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張金友
桑植縣涼水口鎮在整治交通問題頑瘴痼疾行動中,心細如針眼,用盡一切“土辦法”進行整治,清除了大批頑瘴痼疾,摩托車、電單車騎乘人員頭盔佩戴率達到了100%。
讓墻壁“說話”
走進涼水口鎮每家農戶,家門口都貼有一張交通安全提示語,提醒居民朋友注意交通安全,騎車要佩戴安全頭盔,文明出行。每個單位和村居小區,都有一塊大型宣傳牌,宣傳交通安全法規,事故警示圖展。在單位、小區門口豎有一塊醒目的提醒牌,不戴頭盔不許進入。加油站則在立柱上貼有摩托車擅自安裝晴雨傘、不戴頭盔不給加油的溫馨提示語。目之所及,居民都能看到文明交通提示警示語,在耳濡目染中,讓廣大居民形成了遵守交通法規的自覺行為。市整治辦督查組在該鎮中心路口查看摩托車、電動車騎乘人員佩戴安全頭盔情況,3個半小時,沒有發現一人有未佩戴安全頭盔的情況。
在課堂“浸潤”
“我更清楚了怎樣才能維護自身安全,不乘坐無牌無證、不戴安全頭盔的摩托車和電動車,時時提醒爸爸媽媽騎乘戴頭盔,開車系好安全帶,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文明出行”。這是涼水口小學六年級167班學生龔冰潔在結束交通安全課后的心得體會。涼水口鎮副鎮長李成云主動擔任學校交通安全宣傳輔導員,無論工作多忙,他每月都要在學校上一堂交通安全宣傳課。他用淺顯樸實的語言,生動的案例進行講授,課后還要求大家寫好心得體會,回家后念給家長聽,在小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植下了遵守交通法規的種子。每學期伊始,學校都要發送《涼水口學校告家長的一封信》,提醒學生家長注重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身體力行,把交通安全掛在嘴上,把“一盔一帶”等文明出行落實在行動上。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給家長講一個交通安全小故事,把在學校宣傳欄中宣傳的交通警示案例講給家長聽,小手牽大手,形成家校一體的交通安全教育格局。
讓活動“烙印”
涼水口鎮利用送戲下鄉的時機,利用花燈、漁鼓、陽戲等形式進行交通安全宣傳。每逢市場集日和屋場會,鎮整治辦都要進行交通安全宣傳,利用搶答賽的形式,進行有獎問答,給予優勝者以洗衣粉、安全頭盔以及一些生活小用品的獎勵,寓教于樂,在群眾心中悄然烙上交通安全印記。涼水口鎮利用屋場會、黨員冬春訓等機會,宣講交通問題頑瘴痼疾整治情況和交通安全知識,逢會必講,逢聚必宣,讓交通安全知識深深根植干部群眾心田。
此外,涼水口鎮整治辦還制作了萬張小車貼,粘貼在摩托車和電動車上,提醒駕乘人員佩戴安全頭盔,并將全鎮每臺摩托車車主的基本情況建立臺賬,適時進行心理疏導。鎮政府購買了千頂頭盔放在加油站,在對沒戴頭盔的駕駛員進行教育后,再以一半的價格賣給駕駛員。售出的錢獎給加油站工作人員,作為對其工作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