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資料圖)
張源源
春光正好,消費旺盛,剛剛過去的“五一”,小小奶茶店似乎又成了“頂流”。加盟奶茶店輕松賺“第一桶金”的招商廣告又在線上“蠢蠢欲動”。
這,靠譜嗎?
不久前,南京法院發布一起典型案例,有小伙向商家交了10多萬元加盟費和保證金,但奶茶店卻壓根沒開起來。
當事人小林(化名)看著街面上一家又一家奶茶店紅紅火火地開起來,自己也動了想開店創業的念頭。他沒有什么創業經驗,通過網絡搜索了解到一家餐飲公司的奶茶品牌加盟信息,在這家公司的招商網頁上,赫然有與“某悅”“某茶”“某點點”等知名奶茶店合作的介紹。
經過簡單的前期考察和實地查看后,小林相信了對方的諸多承諾,跟對方簽了一份《服務合同書》,上面明確約定,公司授權小林使用奶茶品牌,并提供包括開店選址、店面運營、物品采購、經營管理等在內的全方位指導和培訓,合同有效期一年。合同簽訂后不久,小林全額支付了加盟費和保證金。
但是,合同簽訂之后,小林并沒有獲得公司的指導。所謂的開店選址指導,居然只是有個人從網上搜索熱門商圈后直接丟一張地圖截圖給他,沒有商業調研考察,也談不上什么規劃。小林反復要求對方提供合同上約定的服務,但對方要么不回消息,要么就是隨便發來一張沒什么關系的截圖介紹。后來,小林又要求退款,但對方卻以更換項目為名,又拖了他將近一年時間,但奶茶店壓根沒影兒,開其他店也是空中樓閣。
在受理該案后,法院首先確認了雙方的關系屬于特許經營合同,隨后從特許經營資源、經營模式、履約情況、合同性質等因素進行了綜合判定。由于被告公司并沒有直接經營案涉項目的經驗,不具備成熟的經營模式,且未盡到特許人應盡的義務,沒有就公司的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冊資本、財務會計報告摘要等詳細情況向小林披露。另外,被告公司還存在特許資源不足、未辦理特許經營備案等問題。最終,法院認為原告小林簽訂特許經營合同的目的無法實現,被告某餐飲公司存在根本違約的情形,因此判決解除合同,被告公司全額返還小林合同款項。
江寧區人民法院關于商業特許經營市場治理的調研顯示,商業特許經營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大量未經特許備案、缺乏經營資質和經營能力的企業涌入市場,帶來粗放式擴張、規模化和成熟度欠缺、商業欺詐等突出問題。該院2020年以來共受理特許經營合同糾紛類案件800余件,被告企業名稱一般冠以餐飲管理、企業管理等名頭,餐飲加盟中,奶茶加盟占54%。
“不少品牌存在著推廣虛假、夸大宣傳。”法官告訴記者,常見手段包括利用網頁鏈接實施定向推銷,本來搜索的是知名加盟品牌,進入的卻是商業推廣界面,進而被推銷非知名的加盟品牌;另一種是在招商中宣稱或者暗示跟知名品牌存在關聯。另外,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有的公司法定代表人或其他負責人下落不明,無法取得聯系,經營場所無人辦公,有效財產線索很少,投資人投出去的加盟費很可能“血本無歸”。法院提醒,選擇類似加盟項目尤其是簽訂合同應當慎重理性,進行足夠考察,不要被招商人員一時的話語所迷惑,從成本和支出綜合看待分析商業模式是否成熟,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