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這些話,每一句都閃耀著精神的力量
點擊查看詳情
新華網記者 李潔瓊 王瑩
【資料圖】
“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能搞”“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這個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我們要抓緊時間分秒必爭,為人民為國家多干點事”“如果有一點瑕疵,我們對不起國家”……
無論過去多久,這些話聽來都令人動容。這些發自肺腑的人生感悟,總能打濕我們的眼眶。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搞科研的辛苦,不用親身經歷,只是聽他們的故事,都能深深感受,自不必說身在其中所歷經的艱辛。
上世紀50年代后期,黃旭華開始參與自主研發核潛艇。此后30多年時間,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等到1987年,母親收到他寄來的一本雜志,才了解了他隱瞞這么多年的工作。
年近半百的南仁東,為FAST工程選址,拄著竹竿,喝渾水、吃冷干糧,冒著生命危險,幾乎走遍了貴州所有的洼地,甚至有一次遇到了山洪,生死瞬間他往嘴里塞了幾顆救心丸,連滾帶爬回到埡口,才得以保住性命。
林俊德參與了中國全部的45次核試驗任務。在生命的最后10小時,他在病房仍爭分奪秒地為國工作。在去世當天他9次請求醫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他說:“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來了!”
“科研瘋子”黃大年因患膽管癌而被迫手術。術后的他手臂上插滿管子,仍不忘叮囑前來探望的學生抓緊項目進度。
……
他們身處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人生際遇,但用共同的選擇詮釋了科學家精神的內涵——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
時間向前,事業一直在傳承。當“天問一號”逐夢火星、“嫦娥五號”奔月取壤、“奮斗者”號萬米探海、北斗系統建成開通……不斷加長的科研成果清單正是對這種共同選擇的延續。
從繁華的都市到荒蕪的戈壁,從擺滿精密儀器的實驗室到推廣農業現代化的田間地頭……處處都有科研工作者的身影,他們向我們講述著科技改變人類、科技改變生活的故事。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向每一位勇攀科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今天,我們的神舟十六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開啟新一輪的太空“出差”之旅。在這之前的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宣布2030年前實現首次登陸月球。
為這永無止境的探索喝彩,為永遠閃耀的科學家精神點贊!